【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不管是麵包或洋蔥,糧食有能力決定一國領導階層的成敗。烏克蘭爆發戰爭,中東也陷入戰火,如何確保主食供給,成了世界各國選舉的重要議題。
糧食只是選舉諸多議題當中的一項,卻有全球性的負面影響,糧食政治恐怕會衝擊全球貿易、價格,以及依賴進口國家的經濟;不穩定的天候蹂躪從美國到中國大陸的農地,加上聖嬰現象捲土重來,可能會進一步傷害作物。
再來是戰爭,俄烏交戰前,烏克蘭出口的穀物,比整體歐盟加總還多,全球交易的葵花油,也有一半出自烏克蘭;而以巴衝突推升油價,也可能對糧食生產造成連帶效應。
各國央行和政府都陷入苦戰,要遏阻糧食成本增幅高過核心通膨,例如:世界最大的牛奶出口國紐西蘭,誓言要約束農業對環境造的破壞性衝擊,但酪農並不樂見,對乳牛開徵溫室氣體稅會損及業務,紐國當局10月14日選舉之前,將排放定價延後至2025年底上路。
世界第2大農產品外銷國荷蘭,農民更在11月大選前化身政治勢力;當局目標2030年前將氨排放減半,引發抗議,新竄出的「農民市民運動」(Farmer-Citi Mm)如今是荷蘭參議院的最大黨,並在民調排名第4,為此,執政聯盟已撤回減排目標。
阿根廷10月下旬舉行總統大選的首輪投票,該國是豆粕、玉米等牲畜飼料的全球供給大國,但當局多年來徵收出口稅以提高收入,並努力抑制突破100%的通膨,讓農民未能徹底開發當地廣袤平原的潛能。
自由派候選人米雷伊(Jav Milei)研擬創出口榮景,並要廢除阻礙農業投資的政策,他要取消出口關稅和限額,並不再直接干預糧價,還提出要將阿根廷貨幣由披索改為美元。
糧食是印度的敏感議題,曾有執政黨因為無法控制洋蔥價格而敗選,對明年尋求第3任期的印度總理莫迪來說,穩定物價極為重要。
糧食成本趨緩,讓該國零售通膨在9月重返央行的目標區間,但穀物、豆類、香料等主食的價格,相較去年同期仍處於高檔;因小農是執政黨的核心選民,當局考慮加碼對這批人的現金支援,印度已限制小麥輸出,並可能縮限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