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新竹國小校長胡如茵在教育界耕耘38年,她以「以愛飛輪,打造300年老校新風華」辦學方案,成功翻轉內湖、民富、新竹等3所百年小學,不只打造無障礙校園,也更新校內設備,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今年獲頒「校長領導卓越獎」。胡如茵的座右銘是:
「教育之道無它,唯愛與榜樣而已。」
02
陶曉清1965年開始在中廣主持《中廣熱門音樂》,引領19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一生靠聲音吃飯的她,其實從小右耳失聰,仍不遺餘力推廣音樂,2000年、2017年分別獲得金曲及金鐘的特別貢獻獎。陶曉清認為:
「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要聽自己內在聲音,最微小的聲音也不要忽略它,其實每個人都有潛能好好活出自己。」
03
米澤富美子是日本知名物理學者,在非晶質、液態金屬等凝聚態物理學有世界級的研究貢獻;育有3個孩子的她,曾邊照顧小孩邊研究,每天只睡4小時,一年能產出5份論文;不只如此,米澤70幾歲的時候,還與妹妹合力照顧93歲母親,並出書記錄過程。米澤的口頭禪是:
「一切皆有可能。」
04
為了把握人生最黃金的自主期,蔡靜君、楊銘山這對夫妻50歲時退休,一起環遊世界,且從不吵架,羨煞同輩;旅行難免會有突發狀況,他們也因此養成「隨遇而安」的心態,不讓變故破壞旅遊的心情。蔡靜君分享:
「不可能每件事都盡如人意,能夠轉換的只有自己的心。」
05
創辦於2004年的茶籽堂,以苦茶粉製成的洗潔液起家,致力推廣台灣苦茶油文化;2008年金融海嘯,促使茶籽堂轉型,例如包裝設計融入台灣元素,成為具代表性的文創品牌,屢次成為金馬獎典禮指定伴手禮。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表示:
「希望茶籽堂能作為橋梁,讓更多人看見在地的美好。」
06
永續議題愈來愈受關注,以色列UBQ公司製造出可100% 回收的熱塑性塑料──UBQ™,以代替傳統塑料、混凝土和木材;該材料是以廢棄物製成,本身也可多次循環投入生產,可應用在汽車、物流、建築、零售等產業。UBQ創辦人傑克.比吉奧(Jack Tato Bigio)說:
「我相信線性生產及消費模式將會被循環經濟取代,垃圾不再是垃圾,而是製造新產品的原材料。」
07
73歲的張復建從影近半世紀,從古代演到現代、從帝王將相演到凡夫俗子,甚至曾在歌仔戲軋過一角,在錯綜複雜的劇情中看盡人生百態;曾拿下2座金鐘視帝的他,不設限自己,勇於嘗試不同戲路,一路演到了現在。張復建認為:
「無論什麼年紀都該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將人生起伏、蜿蜒當成風景,在隨遇而安中等待天晴。」
08
愛爾蘭品牌「We Make Good」致力推動各個專業領域實踐共融,同時為難民、更生人、殘障人士等弱勢提供培訓及就業機會;例如成員娜汀15歲染上不良習慣,2011年起找不到工作,經過培訓後,她學會使用縫紉機,也會製作坐墊、布偶等,娜汀表示:
「看著紙上的草圖變成產品,讓我知道訂立目標、盡力而為,是我有能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