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技術學院將簡體字列入大一國文必修課,教師們並建議教育部把簡體字納入正式課程。會有這個現象,是世界向中國傾斜的趨勢?或是將存在的問題浮上檯面?
約二十年前,大陸出版品在大學校園流行,使不少學生、學者具備簡體字的讀寫能力,近幾年對岸經濟崛起,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開始有簡體字標示,而國人赴大陸經商、旅遊、求學的人日多,加上對岸出版品大量輸入,因此使開始重視簡體字。
但是,到底台灣需不需要學簡體字?筆者認為,以實用來看,認識簡體字是有必要,但列入正式教學課程,大可不必。
因為,對岸會將「繁體字」簡化,是著眼方便學習,以降低文盲,所以簡化有規則,只要抓住原則,短時間內就能學會,沒有必要列為必修課。
其次,因過度簡化,造成辨識不易,降低文字表義的實用性,反而造成使用困擾。
此外,對岸有鑑於簡體字數太少(繁體字常用字約在三千字,簡體字不到一千字),而且許多古代典籍出版品都使用簡體字,易造成混淆,如「夏桀」的簡體字為「夏杰」,造成學習者與研究者的困擾,因此曾有「用簡識繁」學習的辯論,也使得對岸的出版品有朝繁體字發展的趨勢。
筆者認為,在這個時候反而要逆向操作「強化正體字教學」,以加強大陸對「用簡識繁」的認同,及維持台灣在中華文化上的優勢地位。
不過,雖然不用過度學習簡體字,但我認為,由於對岸的生活文化與台灣不同,使得「普通話」(大陸官方稱為漢語)和台灣的「國語」產生差異,這些生活的用語對商務、旅遊有很大關係,可依市場需要決定是否開「普通話」課程。
嘸宰羊(高雄市/民間文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