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簡介阿彌陀佛淨土極樂世界的緣起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談到從部派佛教的「念佛生天」修持法門再更上一層樓,進階到「念佛往生佛國淨土」的「大乘念佛法門」。要介紹大乘念佛法門的緣起,也就是經由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世界,此一大乘念佛往生法門的由來,就必須要了解《佛說觀無量壽經》,這一部分在上周已經扼要說明了,接下來要簡介阿彌陀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
根據《佛說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大眾宣說,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在過去因地修行時,身為國王,值遇世自在王如來出世說法,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說法之後,法喜充滿,遂發起了無比的求道意志,決心捨棄王位,隨佛出家修行,號「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為了能夠「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主動向世自在王佛請法,請佛為他開示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的智慧高明,志願深廣,就為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的剎土,國中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皆悉示現讓他觀摩學習。
當時,法藏比丘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包括諸佛的莊嚴清淨國土,也都目睹見證。他參訪觀摩了二百一十億莊嚴清淨的國土之後,就發起了無上殊勝大願。法藏比丘發願修行,一面思惟,一面攝取世自在王佛講述諸佛剎土的莊嚴,將它們都攝取過來,他如此修持莊嚴淨土的清淨之行,足足歷時五劫。五劫的時間,遠遠超過我們的理解與想像,所以當釋迦牟尼佛在講說這一段過程時,阿難尊者怕我們懷疑,還特別問了一下佛陀:「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也就是想了解世自在王佛的壽量有多長?釋迦牟尼佛說世自在王佛住世期間有四十二大劫,所以法藏比丘修行五劫的時間就不是問題了。
那時,法藏比丘參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行圓滿之後,再回到世自在王佛的坐下,向佛報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訴比丘:「你現在可以向大眾說出你的修行心得,現在正是時候,令一切大眾都能心生歡喜。」在場的大乘菩薩眾聽了之後,都依此淨土法門來修行。比丘稟告佛說道:「唯願世尊,慈悲聽我宣說大願,並請佛陀為之審察、鑒定。」世自在王佛指示法藏比丘述說他所修莊嚴淨土的清淨之行,於是比丘就說出他的修行心得以及所發的大願,也就是「四十八大願」。
他依願修行,並且歷經五劫至心修道,最終成就無量壽佛佛身(亦即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以及種種莊嚴的殊勝功德。法藏比丘所修的法門,是由他的大願所引導出來,叫做「依願引行」。至於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就不在此敘述解說,請各位讀者自行閱讀《佛說無量壽經》,或者上網蒐尋相關文獻。
《佛說無量壽經》的上卷講述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的成佛因緣與果報,以及極樂淨土之種種莊嚴,下卷講述眾生的往生因緣與果報,以及發願往生的法門與具體行持。對於末法時代的凡俗眾生而言,此經最要緊的目的是促請眾生發往生大願,意即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至心信樂,願生極樂世界,只要具足十念,也能往生。
往生的基礎,在於對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堅固信念;而往生的關鍵,在於「深心願往」及「與佛相應」。簡要言之:欲報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排除五逆重罪之外,無任何資格或條件限制,但是往生有最低標準,就是與佛相應,深心願往,一心不亂。
在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佛國淨土是修行成佛的寶地,在那裡微風吹動諸寶行樹、諸寶羅網,或蓮花池中微波蕩漾所發出的微妙之音,都在演說著佛法真諦,眾生聽聞之後即能消滅煩惱,斷除妄念,獲得清淨光明。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在持續精進地修行,成就種種功德,還可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聽聞諸佛的教化,乃至遊行至其他諸佛世界繼續修行,最終證得一生補處,發願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成就佛道。
為什麼我要特別簡介《佛說觀無量壽經》和《佛說無量壽經》的內容大要?就是希望各位淨土行者能夠充分且如實了解「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發願往生彌陀淨土」的「大乘念佛法門」之由來,以及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之緣起,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再來談「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的實修,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