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90歲「毛衣奶奶」薛羅紗受母親影響,練就一身裁縫好手藝,30多歲開始,她利用空閒時間織毛衣,每年請託友人代送手織毛衣給偏鄉孩童穿暖,累計逾2000件;今年7月,她正在織最後2件毛衣時睡著了,安靜、祥和的離開人世。薛羅紗曾經說過:
「不能讓孩子挨冷受凍,只要有能力,就會織到無力才停手。」
02
街頭藝術家戈斯(Lula Goce)在西班牙海邊城市加利西亞長大,20歲時,她搬到巴塞隆納並開始創作壁畫,在街道、廢棄建築中留下代表性的作品;從小被沿海的空氣、藤壺等自然環境圍繞長大的她,也在作品中展示大自然的美麗。戈斯表示:
「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有責任保護和愛護環境,如果我們共同努力,改變是可能的。」
03
「火箭阿伯」吳宗信儘管已近60歲,仍致力追求太空夢;2012年,他推動成立「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就此投入第一線的研發計畫,2021年他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結合半導體實力和太空科技,致力讓台灣成為太空產業中心。吳宗信分享:
「因為太空跟火箭,讓我認識到人的潛力無限,真的不要小看自己。」
04
2010年,晉福田從台中市區搬到東勢山區,成立「晉福田香料農莊」,致力推動友善農法,並種植對人體有益的作物;13年下來,農莊不只充滿了花草,也有許多蜜蜂、蝴蝶飛舞。此外,他也時常舉辦食農教育活動,推廣友善環境的理念。晉福田認為:
「農業不僅僅是種植生產,更要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當生態環境健康了,人就能受到撫慰與療癒。」
05
印度野生動物攝影師榮格(Shaaz Jung)發展「叢林在注視」(Jungle is Watching)系列作品,從花豹在樹周圍凝視的平靜目光、變色龍從地面向外窺視的圓形小瞳孔等,照片展示他和動物之間的連結,希望藉此讓大眾認識叢林的本質。榮格說:
「我期盼這個系列能夠激勵大家默默觀察身邊隱藏的美麗,並激發人們尊重自然。」
06
英國「夢的心理學家」伊恩.華勒斯(Ian Wallace)解夢經驗超過30年,他在解夢的同時,也將夢境帶入現實世界,讓做夢的人可以根據夢境揭示的訊息,展開具體行動;他成立「夢組織」,運用夢境的潛力,協助企業等團體開發潛能。華勒斯表示:
「夢,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設定界線,並明白你始終有能力和選擇去改變自己的人生,比你想像的多更多。」
07
王秀雲52歲時,從國中校長一職退休,她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賣掉舊屋、貸款購地建屋,創辦「柑園福慧學堂」;她除了聘請大學生為國中生免費指導課業,同時培力社區新住民媽媽,希望讓弱勢家庭更自信、自立。王秀雲的座右銘是:
「教育人員就是要實踐自己傳授的道理,教學生什麼,自己要先做到。」
08
美國進化生物學家沙恩.坎貝爾─史塔頓(Shane Campbell-Staton),致力研究生物如何適應被人類汙染的環境,例如:城市蜥蜴如何適應氣溫變化、輻射對車諾比禁區狼的影響等;他相信生物充滿韌性,可以適應人類帶來的影響,史塔頓呼籲大眾:
「正視自己的影響力,為子孫創造一個擁有生物多樣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