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與婦女協會合作種植台灣原生種,科博館準備「天竺桂」讓呂秀蓮親自栽種。圖/自然科學博物館
【記者羅智華南投報導】植樹愛地球!為減緩全球氣候變遷,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跨域合作,今天攜手舉行「行動減碳,手植臺灣原生樹木」植樹活動,前副總統呂秀蓮也出席,和大家一起種下台灣原生植株,發揮固碳效益。
活動由職業婦女協會大台中分會會長黃玲華發起,帶領多名會友共同揮鏟、覆土,種下對地球的心力;期待藉此拋磚引玉,號召大眾種植更多樹木,達到森林碳匯效果。
身為婦女協會創會總會長的呂秀蓮談到,今年是九二一地震24周年,當時的災後重建,她共下鄉輔導災區54次,號召各企業一同賑災。呂秀蓮回憶,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當年開幕就是她來剪綵,跟這裡可說是相當有緣,而當初將車籠埔斷層保存下來的用意,亦是藉此讓大眾有機會看到大自然反撲的災後現象、具備居安思危意識。隨著全球面臨暖化,也告訴我們更要懂得敬天、惜地。
植樹儀式由呂秀蓮、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南投竹山鎮長陳東睦等人共同植樹,以行動響應節能減碳。焦傳金表示,科博館植物園明年將迎接25周年園慶,科博館除有植物專家從事育種、研究,園區還保存台灣中低海拔的本土樹種,是國內培育台灣原生植物的重要單位。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感謝婦女協會這次捐贈認養植樹、協助後續園藝養護,呼籲各界關注氣候異常現象,一同加入善待地球行列。
身為植物專家的科博館植物園科科長胡維新指出,「植樹」是有效減碳、減緩氣候變遷的方式之一,樹木進行光合作用除可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能將二氧化碳「碳合」成木質纖維,達到長期固碳。
胡維新表示,這次依「適地適木」原則選擇天竺桂、象牙木、蘭嶼馬蹄花、山枇杷等10餘種培育多年的原生種植栽。這些本土樹種經長期演化,具有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抗病蟲害能力強、生存率高等優點,不僅能美化景觀,也能提升園區戶外空間固碳成效。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科長詹文碧表示,園區戶外空間遼闊,將持續善用廣大戶外綠地;感謝竹山鎮公所贊助有機肥,利用廚餘變身有機土,作為未來植株養護,以行動呼應環境永續的理念。
此外,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也與台灣電力公司長期聯手推廣能源教育,投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優質教育、氣候行動、保育陸域生態及多元夥伴關係等目標,期許與園區內的璀璨電塔、追日太陽能板、發電搖椅串聯,打造環境教育重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