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紙保存者 陳志良家族5代與大士爺結緣百年

王淑芬 |2023.09.10
1609觀看次
字級
陳志良(左)家族代代相傳做紙紮,其工藝細膩、符合文化脈絡,高雄市文化局認定為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傳統糊紙多用於廟會醮典或是生命禮儀,隨著民風開放、宗教信仰多元化,糊紙產業式微,藝師的生存空間也受到壓縮,不過家族第4代傳人陳志良無懼於現實,還鼓勵兒子接棒,將工藝傳承下去,而他自己也被文化局公布為「傳統工藝」紙紮保存者。

高雄市小港區龍湖廟是全台灣最早專祀「大士爺」(普渡公)的廟宇,史料記載有228年的歷史 ,廟方百年來循禮俗於農曆7月14日到7月16日舉辦「大士爺祭典」;高逾5.2公尺的大士爺不僅神尊威武,承接紙紮工程的陳志良及其家族和龍湖廟大士爺還結緣近百年,5代人接力打造大士爺神尊,這份特殊的「人神情感」,陳志良非常珍惜。

農曆七月對陳志良而言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因應中元普渡的歲時祭儀法事,很多廟宇老早就預約製作紙紮神尊,陳志良常常要趕工忙到天亮才能休息。過了七月,訂單就要靠醮典或生命禮儀的需求,而令他最感慨的莫過於以環保、焚化場域許可為理由的諸多規定,讓紙紮產業形同滅絕,他說,有近7成的業者選擇轉行或乾脆換跑道當保全了。

圖/記者王淑芬

不到50歲卻有從事紙紮業逾40年的資歷。陳志良說「我小學2年級就開始糊紙!」他回首過去只是被長輩使喚拿竹篾、火焰紙等材料的跑腿,慢慢地看出端倪也有興趣,學著做男童女婢,接著進階做金童玉女,再慢慢做起大型神尊。

他指著農曆七月普渡最常見的「普陀山」紙紮說,不僅中尊的觀世音菩薩化身要做出聞聲救苦的慈悲像,善財、龍女、四大天王、阿難、迦葉、唐僧取經、四海龍王與大士爺等也都要各個到位;雖然紙紮通常只為配合宗教儀式祭典,會在火化後成了一縷輕煙也結束了他的「替代性」,不過陳志良仍有他要堅持的紙紮「神韻」。

以小港區龍湖廟每年農曆七月「大士爺祭」所要製作的「大士爺」為例,一坐高逾5.2米的大士爺就足以讓師徒忙近4個工作天,而之前的準備工作及草圖繪製也要數日的構思,才能打模成形,繁瑣的工序常忙得日夜顛倒。

談到製作「大士爺」巨形紙紮,陳志良很有心得,因為他的家族5代接棒,近百年的「人神情誼」,他不僅珍惜這一脈相傳的好因緣,也很考究這尊被說是慈悲觀世音化身「燃面大士」的神韻。

圖/記者王淑芬

大士爺除了臉部的「七星」,還要有怒目的神威,戰甲、盔冑裝備也要做出刀槍不入的勇武,紙紮工夫一點都不能草率馬虎,陳志良自認的好技藝都是青春歲月積累堆砌而成,絕非只有三、兩年資歷的學徒可以取代的。

他紮實的技藝,高雄市文化局於2022年公布陳志良為糊紙工藝保存者,既肯定他技藝表現形式符合文化脈絡,也是糊紙工藝的藝師代表,這份殊榮也賦予傳承的責任。他於高雄歷史博物館授課分享技藝,讓對紙紮工藝有興趣的民眾也能認識、參與,同時延續紙紮的傳統技藝。

圖/記者王淑芬

陳志良說,曾祖父時代起就做起糊紙業,後來接棒的阿公被徵兵南洋,家業一度中輟,所幸父執輩從爺爺的徒弟處得以彌補部分失傳的手藝,父親也順利接續了差點要斷線的家業;一脈相傳,陳志良已是家族糊紙業的第4代,而第5代的傳人是還在念專科,未滿20歲的兒子陳泓靖。

接棒紙紮技藝,陳泓靖很清楚面對的是即將沒落的「夕陽產業」,他除了努力傳承工藝,也在想著如何不讓自己成了家業的終結者,所以計畫嘗試「精緻化」紙紮,用更細膩的工序及豐富的色彩做呈現,讓紙紮不再只是火化前的替代性功能,而是精緻化可以被開光點眼的神尊,更是值得陳列的工藝品。

圖/記者王淑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