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歸來不看山」七字朱文方章,草書側款:「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歲次乙酉夏日,遊罷黃山返台後刻此印。
生平第一次遊黃山,那時天都、蓮花二峰未上。說是為了避免風景區高度損耗,蓮花峰與天都峰輪流休山,正趕上天都峰長達五年的封山輪休;蓮花峰雖可登,因路遙而作罷。
至少見到黃山面了,下榻住所玉屏樓,位於天都、蓮花兩峰之間,兩峰秀色,具可手攬,是集黃山奇景的絕佳處。
黃山,秦時稱「黟山」,唐天寶六載信奉道教的唐玄宗敕名「黃山」。
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景致。環視黃山諸峰,有七十二座,怪石林立,懸崖疊嶂,皆是移步換形,千姿百態。
黃山雲,重重疊疊,乍隱乍現,因此難窺黃山全貌,「山以雲為衣,雲以山為體」,說得甚妙。在排雲亭觀雲,雲霧可親,時而煙雲繚繞,時而霧氣襲人,身在其中恍若清涼境。
黃山松怪,它與台灣松其實為同一樹種,不同的是環境。莫看黃山松蒼勁挺拔,秀態驚人,須知奇松根下無寸土,只能紮根於山岩裂隙。還有,山頂風惡,挺不住就會被拔掉,活下來的能不怪嗎?
三年了,松風之聲,猶尚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