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敏感度領導:疏離世代工作者必備的決勝關鍵》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賴婷婷
賴婷婷現職為領導力教練、組織發展顧問,繼暢銷書《複利領導》之後,再次汲取20多年的親身經驗,分享如何鍛鍊對自己、對人、對事的敏感度,包括如何培養獨到的見解與邏輯、覺察並同理他人、完整且立體地看見事實等。
茶葉蛋有縫才入味,透過「生命圖」品嘗生命滋味。
正因為我平凡普通,因此養成「不懂就問、不會就多做幾遍」的習慣。我發現,這種傻裡傻氣的前進路徑,就是我最想要的人生狀態。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自己沒什麼好失去的」(I got nothing to lose)這句話,充分支持著我。每一次看似失去的背後,都讓我得到更多的學習。我雖不是諮商心理師,無法治療你的傷痛,但我認為所有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
過去的日子一定形塑了我們某部分的樣貌,因此,若能掌握影響我們甚鉅的蛛絲馬跡,那些過往就有機會以某種形式成為未來人生的某種資源。
透過生命圖看見自己
讓我來介紹一個工具,叫做「生命圖」(life chart)。你可以透過生命圖看見自己走過的路,以及某些信念的開端。步驟是這樣的:
˙找一個你覺得舒服且能專注的空間,準備一杯咖啡、茶、飲料或水,你可能會需要至少一小時。
˙拿一張A4紙,橫放,在中間由左至右畫條線,最左邊寫上零,最右邊寫上你目前的歲數。
˙回想過去發生的事,不要用力。腦海中浮現什麼事就寫下來,並依據時間列出這件事大約在幾歲時發生。沒有什麼才是「值得寫下的大事」;每天都發生如此多的事件與對話,而你竟然記得這件事,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覺得閉上眼睛能幫助你進行,那就閉上眼睛。不需要詢問別人。放慢你的速度,你會想起很多你以為自己已經遺忘的事。
˙記錄的時候,請留意自己的感受。當你回想起這件事時,感覺偏向好的、正向的,請放在線上;當你回想起這件事時,感覺偏向不舒服、沉重、負面,請寫在線的下方。記得要允許你的潛意識丟資訊給你,不要用意識主導。
˙列出約二十個事件後,可以觀察一下,是否有某個事件屬於重要的里程碑或關卡,而且在那件事發生之前與之後,你變得不太一樣了。這些事件會將你的人生分成兩段或更多,但要盡量維持在四段以下。
˙替每段時期附上一個標籤,每個標籤盡量是五個字以下,最多不要超過十個字。
˙最後這個步驟是關鍵。仔細回想,將你的人生區隔成不同時期的那幾個事件,在每個事件後,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了某些選擇與決定,那是什麼?做出那些選擇時,你不見得會意識到那些選擇竟然深深影響著你日後的人生。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敏感度領導:疏離世代工作者必備的決勝關鍵》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