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澎湖越南難民營

文/王文隆 |2023.08.02
918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台灣曾經有一座特殊的難民營,設置的地點不在台灣本島,而是在澎湖。直到一九八八年該難民營關閉為止,這裡曾經收容過兩千餘名越南難民。

這些難民的出現,跟全球冷戰的變化有關。

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西貢陷落,越共控制的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消滅了越南共和國,鏖戰二十年的越戰終於結束。此時,越南共和國總統阮文紹搭機奔赴台灣避難,在南海出現了第一波冒險登船離境的難民,多為越南人。一九七六年七月二日,南北越統一,首都定於河內,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

統一之後的越南,除了銳意整頓南越之外,也為了國家安全向外擴張其影響,並於一九七八年耶誕節發起越柬戰爭,不久後,中共在一九七九年二月發兵懲越。越南在南北兩線開戰,同時強化民族主義與國家集權,使得外逃人數增加;而在官方的默許下,民間爆發了激烈的排華運動,原本較少人出逃的北越也出現了難民潮,許多越南華僑、華裔被迫離鄉他去,另覓生路。據估計,一九七○年代起的越南難民約有三百萬人,其中又以搭船離境者最多。

海上漂流風險極高,如果攜帶的油料不足,船隻失去動力後只能隨波逐流;若飲食不足,飢渴難耐下,生命更備受威脅。當時,許多越南船隻往鄰近的周邊國家漂流,僅香港一地便有二十萬難民湧入,也有不少飄往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台灣周圍海域。對於台灣來說,中華民國政府既宣示自己為正統,自有照護華僑的義務;而台越同受共產擴張威脅,面對越南陷落,也基於盟邦情誼伸出了援手。

最初,向台灣海域進發的多為越南華僑,時間落在西貢陷落後幾個月間。這些華僑抵台後,先被安置在高雄縣大樹鄉九曲堂,外界並不清楚這些人的來歷,只知他們來自越南,因而被稱為「越南村」。之後,隨船漂來的難民人數愈來愈多,乃於一九七七年六月另在澎湖縣西嶼鄉竹蒿灣(今竹灣),安排軍方的繼光營區充當「越南難民臨時接待所」,執行「處理中南半島海上漂流來台難民專案」。

該所設置時間不長,僅約兩年。存續時間較長的,是位於白沙鄉講美村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也是由軍營改建而成;從一九七八年成立到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關閉,期間共接收了四十五批難民入駐。由於是軍營改建而成,因此這些收容單位的管轄也都歸於澎湖防衛司令部。南越淪陷後的慘狀亦成為當時政府宣傳的素材,藉由編造《南海血書》這類虛構的宣傳文件,企圖凝聚國人對於政府的支持。然而因破綻百出,備受質疑,不過幾年便被拋棄了。

而居間協助越南難民出力最多的,要屬華僑黃瑾瑜。他是祖籍廣東欽州、出生於越南諒山省同登市的華僑,一九四○年返國就讀黃埔軍校,在國共內戰後返回越南,又遭逢北越淪共、南越淪陷,於一九七五年五月冒險搭船逃往台灣,在蘭嶼外海獲救。因為他自軍校畢業,且通法文、越文,在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會長谷正綱的安排下,擔任救濟總會科長,協助漂流到台灣的越南難民安置、轉運與出境。這個工作他一做就是十一年,直到一九九○年才離開澎湖。

現在,位於澎湖的越南難民營早已拆除,軍方也還地於民,只有劉吉雄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存世,為這些建築留下了昔日的身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