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記憶 也能遺傳?

文/謝伯讓  |2023.06.30
922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圖/克拉克
圖/克拉克

文/謝伯讓 

在從前,如果你敢說記憶可以遺傳,大家都會認為你是瘋子。

但在2013年11月的聖地牙哥神經科學年會上,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迪亞茲(Brian Dias)與萊斯勒(Kerry Ressler)發表了一項令人驚訝的研究成果:記憶也能遺傳!這個消息一出,馬上就引起了震撼。

天啊,這是拉馬克的逆襲嗎?200年前,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和「獲得性遺傳」慘遭打趴,沒想到,拉馬克主義竟然在200年後上演殭屍復活?

此消息熱鬧流傳了一陣子後,終於在2013年底的《自然神經科學》上刊出,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項研究。

恐懼破表 記憶傳承



實驗是這樣的:

科學家給小鼠聞某種氣味(苯乙酮),然後施以電擊,讓小鼠學會對此氣味產生恐懼。10天後,這些小鼠交配生產後代。結果發現,這些小鼠的兒女們竟然也會對這種氣味感到懼怕。更誇張的是,這樣的恐懼記憶還可以至少遺傳兩代!而且,解剖發現,這些小鼠子代腦中負責偵測此氣味的腦區和神經細胞的確也變大、變多了。

也就是說,老爸對這種氣味的恐懼記憶,竟然直接遺傳給兒子了(兒子從來沒被電擊過)!

當然,有人會懷疑,有沒有可能這並不是遺傳所致,而是親代在養育子代時產生了某些行為影響。

杜絕影響 照舊遺傳



為了排除這個可能性,迪亞茲與萊斯勒又進行了另一項實驗,這一次,他們把歷經電擊氣味學習10天後的公鼠精子取出,然後送到另一個實驗室中進行人工受精,以杜絕任何親代對子代的可能行為影響。結果,在這些根本不知自己老爸是誰的小鼠子代的腦中,負責偵測此氣味的腦區和神經細胞也同樣變大、變多。

由於這些在另一個實驗室中,藉由人工受精生出的小鼠,根本不可能受到親代的行為影響,因此,牠們對氣味的反應,應該鐵定是透過遺傳而來的。

科學家們用外遺傳學(epigenetics)來解釋這個發現:包覆著DNA的蛋白質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結構(例如甲基化),並因此影響DNA的讀取過程。如此一來,即使DNA本身沒有突變,環境也可以透過改變讀取過程來影響基因表現,並遺傳給子孫。

不過,究竟這種氣味分子和伴隨的恐懼是怎麼改變生殖細胞呢?目前仍是一團迷霧……這樣看來,一朝被蛇咬,不只是十年怕草繩了,而是三代怕草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