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牙齒看哺乳動物食性

文/張鈞翔  |2023.06.29
2279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張鈞翔 

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牙齒的型態會隨著攝取食物的不同,而反應出各式不同的型態。肉食性動物的臼齒齒尖突甚為發達,以利切割食物;植食性動物的臼齒齒尖趨於平整,擴大了咀嚼面,以利研磨食物;雜食性動物則臼齒齒尖呈高低交錯突起,使得其咀嚼面能搗碎、割斷食物。

咬住拉扯 撕裂切割



肉食性哺乳動物以其他動物為主要食物,牙齒的功能在於執行穿刺、拉扯、撕裂和切割等作用。肉食動物利用尖長的犬齒刺入獵物,並緊緊咬住或拉扯使獵物死亡,刀片狀的臼齒則進行撕裂與切割,上顎臼齒與下頷臼齒精準且契合的排列,使得咀嚼時,臼齒能上下緊貼著咬合,而能夠像剪刀般有效率地切割食物。

門齒有否 切割有異



肉食性動物的犬齒與切裂臼齒,必須仰賴頷骨的上下運動,才能執行穿刺與切剪食物。肉食性哺乳動物的下頷關節突與上頷的關節窩緊密相接,形成閉鎖式的關節結合方式,使得上下頷能有力地滑動,帶動犬齒與臼齒的切刺作用。

植食性哺乳動物以植物為主要食物,包括草、嫩枝、樹葉、根、果食、種子等。植食性哺乳動物上顎和下頷大都能夠左右運動,使得牠們的臼齒能研磨堅韌的植物纖維或堅硬的果實和種子。植食性動物的齒冠大都連結在一起,以擴大口腔中研磨咀嚼面。

植食性哺乳動物中,奇蹄類動物和反芻性偶蹄類動物,分別表現了不同的攝食模式與消化吸收的機能。非反芻性的植食動物必須攝食大量的纖維素食物,因此下頷肌肉發達,下頷骨也顯得較為厚長;反芻性植食動物(長頸鹿)能藉由反芻將食物多次咀嚼,充分吸收養分,所以消耗較少的食物,也使得下頷骨與下頷肌肉顯得較為纖細。

奇蹄類動物大都能保留了上、下門齒,能夠切割植物進食;而反芻性偶蹄類動物則缺乏上門齒,但能利用齒唇與舌頭捲握食物,拉至下門齒進行撕裂切割,然後送至後方的臼齒研磨。

關於更多哺乳動物牙齒構造與對應之作用與食性,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