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張鈞翔
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牙齒的型態會隨著攝取食物的不同,而反應出各式不同的型態。肉食性動物的臼齒齒尖突甚為發達,以利切割食物;植食性動物的臼齒齒尖趨於平整,擴大了咀嚼面,以利研磨食物;雜食性動物則臼齒齒尖呈高低交錯突起,使得其咀嚼面能搗碎、割斷食物。
咬住拉扯 撕裂切割
肉食性哺乳動物以其他動物為主要食物,牙齒的功能在於執行穿刺、拉扯、撕裂和切割等作用。肉食動物利用尖長的犬齒刺入獵物,並緊緊咬住或拉扯使獵物死亡,刀片狀的臼齒則進行撕裂與切割,上顎臼齒與下頷臼齒精準且契合的排列,使得咀嚼時,臼齒能上下緊貼著咬合,而能夠像剪刀般有效率地切割食物。
門齒有否 切割有異
肉食性動物的犬齒與切裂臼齒,必須仰賴頷骨的上下運動,才能執行穿刺與切剪食物。肉食性哺乳動物的下頷關節突與上頷的關節窩緊密相接,形成閉鎖式的關節結合方式,使得上下頷能有力地滑動,帶動犬齒與臼齒的切刺作用。
植食性哺乳動物以植物為主要食物,包括草、嫩枝、樹葉、根、果食、種子等。植食性哺乳動物上顎和下頷大都能夠左右運動,使得牠們的臼齒能研磨堅韌的植物纖維或堅硬的果實和種子。植食性動物的齒冠大都連結在一起,以擴大口腔中研磨咀嚼面。
植食性哺乳動物中,奇蹄類動物和反芻性偶蹄類動物,分別表現了不同的攝食模式與消化吸收的機能。非反芻性的植食動物必須攝食大量的纖維素食物,因此下頷肌肉發達,下頷骨也顯得較為厚長;反芻性植食動物(長頸鹿)能藉由反芻將食物多次咀嚼,充分吸收養分,所以消耗較少的食物,也使得下頷骨與下頷肌肉顯得較為纖細。
奇蹄類動物大都能保留了上、下門齒,能夠切割植物進食;而反芻性偶蹄類動物則缺乏上門齒,但能利用齒唇與舌頭捲握食物,拉至下門齒進行撕裂切割,然後送至後方的臼齒研磨。
關於更多哺乳動物牙齒構造與對應之作用與食性,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