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你的皮在癢?問題肌膚藏危機 陳玲芳 |2023.06.25 語音朗讀 201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皮膚科醫師提醒,夏季高溫、潮溼環境及陽光中的紫外線,都可能導致皮膚容易敏感、出現過敏反應。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夏季高溫潮溼的天氣,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對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引發各種皮膚問題。皮膚科醫師提醒,溼疹、皮癬、乾癬三種皮膚問題,屬於慢性疾病,它們可能反覆發作,因此需要長期的治療和控制。若皮膚持續出現紅、腫、癢的情況,尤其是在特定部位,更加不能掉以輕心。彤顏診所皮膚科醫師李柏諺指出,現代社會中,過敏體質者的比例持續攀升,逐漸成為全球的健康議題。因現代工業發展、交通環境等汙染,造成過敏性疾病持續增長,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台灣夏季高溫、潮溼環境及陽光中的紫外線,都可能導致皮膚容易敏感、出現過敏反應;許多人對於皮膚過敏反應不太了解,往往會忽視皮膚疾病初期的紅腫、瘙癢和灼熱感等症狀,自行塗抹成藥,導致皮膚疾病更加嚴重。圖/pexels李柏諺說,臨床上常見「溼疹」、「皮癬」、「乾癬」這三種皮膚疾病,由於它們都會出現紅、腫、癢的症狀,因此民眾很容易混淆。「溼疹」顧名思義是「有滲液的皮疹」,是皮膚發炎性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如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主要靠誘發因素和溼疹部位,作為臨床區分標準。「皮癬」是表淺皮膚遭受皮癬菌(黴菌)感染的疾病,依感染部位不同,而有相對應稱呼,例如足癬/香港腳(腳部)、甲癬/灰趾甲(趾甲)、頭癬(頭部)、股癬(鼠蹊或臀溝)、體癬(軀幹或四肢)等,感染途徑為接觸性傳染。「乾癬」別稱「牛皮癬」、「銀屑病」,其實不是癬(黴菌感染),反而是免疫系統失調而誘發皮膚出現紅腫搔癢、脫皮掉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出現全身紅皮症或合併關節炎,會反覆發作但不具傳染性。圖/pexels李柏諺表示,溼疹中的接觸性皮膚炎,又分為「過敏性」和「刺激性」,前者是接觸到含有香料或防腐劑等過敏原而發生皮膚紅癢現象,後者為接觸到刺激性、腐蝕性或揮發性物質造成皮膚紅腫刺痛;好發部位以四肢為主、頭頸部居次。皮癬通常以圓形或橢圓形的紅色皮疹為特徵,邊緣呈稍微隆起脫屑,可能伴隨強烈搔癢感,好發於皮膚易潮溼處,如腋下、鼠蹊、臀溝、趾縫、腳底(腳汗或長時間穿鞋者)。台灣地屬亞熱帶,環境溫度和溼度高,適合皮癬菌(黴菌)生長於皮膚角質層或角質衍生物上(如毛髮或指甲),也可能從貓、狗、兔子等寵物身上被傳染。李柏諺說,皮膚問題雖然不是致命疾病,但卻影響外在,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絕對不可以輕忽。早期診斷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輕不適,讓你擁有一個舒爽無憂的夏季。 前一篇文章 2023神農上菜 偏鄉兒童廚藝交流 下一篇文章 守護新五泰小生命 輔醫啟動「新生兒外接」 熱門新聞 01WTA、ATP年終賽 獎金創新高2025.11.0702健保補充保費變革 政院急踩煞車2025.11.0703再闖WTA年終賽 謝淑薇力拚第2冠2025.11.0704補充纖維、鈣、鎂、鉀 預防多種疾病風險2025.11.1105【詩】再現綠川2025.11.0706【寬鼎畫語】 看不見的真相2025.11.1007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盼教育融入佛法2025.11.0808佛光山深耕紐西蘭 毛利族傳統禮致謝2025.11.0709【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V 水稻田減排新觀念IV 土地的溫柔革命 雲林大埤寫益生菌奇蹟2025.11.0910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生活篇 我的衣食住行 5-52025.11.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台灣首款本土咖啡 台農1號亮相BMI太低太高都不好 體脂肪肌肉量是關鍵大稻埕走秀 視障者展現自信補充纖維、鈣、鎂、鉀 預防多種疾病風險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攝取益生菌腸保健康 泡菜味噌納豆好菌多 作者其他文章大稻埕走秀 視障者展現自信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