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你的皮在癢?問題肌膚藏危機

陳玲芳 |2023.06.25
1992觀看次
字級
皮膚科醫師提醒,夏季高溫、潮溼環境及陽光中的紫外線,都可能導致皮膚容易敏感、出現過敏反應。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夏季高溫潮溼的天氣,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對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引發各種皮膚問題。皮膚科醫師提醒,溼疹、皮癬、乾癬三種皮膚問題,屬於慢性疾病,它們可能反覆發作,因此需要長期的治療和控制。若皮膚持續出現紅、腫、癢的情況,尤其是在特定部位,更加不能掉以輕心。

彤顏診所皮膚科醫師李柏諺指出,現代社會中,過敏體質者的比例持續攀升,逐漸成為全球的健康議題。因現代工業發展、交通環境等汙染,造成過敏性疾病持續增長,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

台灣夏季高溫、潮溼環境及陽光中的紫外線,都可能導致皮膚容易敏感、出現過敏反應;許多人對於皮膚過敏反應不太了解,往往會忽視皮膚疾病初期的紅腫、瘙癢和灼熱感等症狀,自行塗抹成藥,導致皮膚疾病更加嚴重。

圖/pexels

李柏諺說,臨床上常見「溼疹」、「皮癬」、「乾癬」這三種皮膚疾病,由於它們都會出現紅、腫、癢的症狀,因此民眾很容易混淆。

「溼疹」顧名思義是「有滲液的皮疹」,是皮膚發炎性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如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主要靠誘發因素和溼疹部位,作為臨床區分標準。

「皮癬」是表淺皮膚遭受皮癬菌(黴菌)感染的疾病,依感染部位不同,而有相對應稱呼,例如足癬/香港腳(腳部)、甲癬/灰趾甲(趾甲)、頭癬(頭部)、股癬(鼠蹊或臀溝)、體癬(軀幹或四肢)等,感染途徑為接觸性傳染。

「乾癬」別稱「牛皮癬」、「銀屑病」,其實不是癬(黴菌感染),反而是免疫系統失調而誘發皮膚出現紅腫搔癢、脫皮掉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出現全身紅皮症或合併關節炎,會反覆發作但不具傳染性。

圖/pexels

李柏諺表示,溼疹中的接觸性皮膚炎,又分為「過敏性」和「刺激性」,前者是接觸到含有香料或防腐劑等過敏原而發生皮膚紅癢現象,後者為接觸到刺激性、腐蝕性或揮發性物質造成皮膚紅腫刺痛;好發部位以四肢為主、頭頸部居次。

皮癬通常以圓形或橢圓形的紅色皮疹為特徵,邊緣呈稍微隆起脫屑,可能伴隨強烈搔癢感,好發於皮膚易潮溼處,如腋下、鼠蹊、臀溝、趾縫、腳底(腳汗或長時間穿鞋者)。台灣地屬亞熱帶,環境溫度和溼度高,適合皮癬菌(黴菌)生長於皮膚角質層或角質衍生物上(如毛髮或指甲),也可能從貓、狗、兔子等寵物身上被傳染。

李柏諺說,皮膚問題雖然不是致命疾病,但卻影響外在,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絕對不可以輕忽。早期診斷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輕不適,讓你擁有一個舒爽無憂的夏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