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威脅尚未遠離,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盛行率,同樣不可輕忽。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1歲婦女,因發燒、咳嗽、身體疼痛住院,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經X光檢查顯示雙側肺浸潤,住院期間因呼吸窘迫持續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最後插管治療。原來治療期間先後感染綠膿桿菌被稱為「超級細菌」的「抗碳青黴烯抗藥性腸桿菌(CRE)」中的克雷伯氏肺炎菌(又稱KP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危急徵狀,所幸經「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終於脫險。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3年,最近在我國又拉出第四波大流行。兩大感染醫學會提醒,新冠病毒威脅尚未遠離,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盛行率,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防疫、抗菌不能等!」兩大感染醫學會呼籲政府與醫界重視,應及時補給抗生素新藥與專科人力。
防病毒也防抗藥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而在國內,根據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推測此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有關。
「不只醫院加護病房,社區中可能也有抗藥性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過長達一個月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出院,後續門診治療及復健。
疾病管制署與台灣兩大感染學會強調,防堵抗藥菌的隱形疫情,應超前部屬、立即行動。圖/記者陳玲芳
邱政洵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
落實重視感染專業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亟需被重視。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報告指出,自2017年以來,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連癌症治療,也可能受到影響。
另在人力部分,兩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管制品質提升計畫」,針對高度管制性抗微生物製劑的病人,進行完整的個人化感染管理,同時獎勵醫療院所訂定管理規畫與內部獎勵制度,或是針對感染管制人員訂定攬才、育才、留才計畫,落實對「感染專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