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漫步金瓜石 台灣百年金銅礦山傳奇(上)

文/許峰源 |2023.06.14
1473觀看次
字級
斜坡索道遺跡。圖/許峰源
金瓜石本山五坑。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台灣物產豐饒,蘊藏礦物資源,曾經以出產金礦聞名全球。十六世紀以降,西班牙和荷蘭人在北台灣展開探尋,最終無功而返。一八八九年修築鐵路期間,有工人在基隆河發現砂金後溯溪而上,發現九份、金瓜石蘊藏金脈。這項消息吸引數千人蜂擁而至,掀起淘金熱潮。

一八九六年,台灣總督府頒布了〈台灣鑛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人才能經營礦業,由日商田中長兵衛率先承攬金瓜石礦權,引進器具與技術人員,進行露天、坑道開採,並發現礦石藏有銅礦,隨即在水湳洞建置煉銅廠。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經濟蕭條,金瓜石採礦遭到波及,煉銅廠被迫關閉,田中長兵衛只好將礦砂運往日本販售。後來經營權易手,先由宮信太郎主持,至一九三一年再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取得,借助地質學和地圖資訊開發金銅礦,設置選礦廠篩選礦石,分類銅精砂、金銀澱物,最後銷往日本精煉。

金瓜石採礦事業日漸興盛,成為台灣金銅礦重要產地。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際情勢變動,隨著盟軍展開台灣大轟炸,金瓜石採礦工作再次被迫停頓。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金瓜石,隔年,行政院資源委員會設台灣銅礦籌備處,開始開發金瓜石,添購金銅礦冶煉設備,籌畫冶煉銅礦。一九四八年,籌備處改組為台灣金銅鑛務局,全力煉製黃金交由台灣銀行收購。當時,台灣通貨膨脹劇烈,台灣銀行官定價格過低,鑛務局入不敷出,至一九五一年決定恢復銅礦生產,奠定金瓜石「以銅養金」經營模式。

此時,金瓜石作業礦工超過一千九人,大小辦公室、提金室、煉廠、倉庫、車庫、修理廠、機房林立,員工、眷屬,占當地總人口一萬一千人的半數以上,四處林立員工宿舍、學校、醫院、電影院、游泳池、物品供應社,以滿足礦工家庭生活需求。

台灣金銅礦產值蒸蒸日上,經濟部決定擴大營運規模,為吸引國內外投資,遂於一九五五年將鑛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台金公司),負責採勘金銅硫化鐵礦、開採金銅硫化鐵礦及選礦作業、製煉純金銀銅及銀銅加工品,以及對其他有關金屬礦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副產品的製造與銷售。

台金公司所屬單位,有探勘處、礦廠、選廠、煉廠、保修廠。「探勘處」負責地質調查、礦床與地質研究;「礦廠」專注礦產儲量、質量,擬定採礦規畫與監督實施,機具修配、保養作業,以及督導作業場域安全、衛生;「選廠」操作碎礦及重液選礦、金銀研磨氰化與礦石研磨浮選等作業;「煉廠」負責金屬冶煉技術,生產各級銅品,冶煉金銀產品,沉澱銅生產作業,粗煉銅的操作;「保養廠」負責機械設備安裝、修造、檢查與維護,管理電力與電信作業,與土木工程及辦公廳、工廠與廠房的修建。

採礦依作業地點分為露天、坑內型式,金礦開挖屬於前者,通常先以鑽孔機挖鑿,或是透過炸藥爆破,再利用怪手機具挖掘礦石,以重型卡車輸運。坑內適用金銅礦挖鑿,依山坡高度,每一百二十或一百六十公尺處開鑿水平巷道,由此進入礦山。內部坑道四通八達,上下相鄰水平坑道垂直距離四十公尺,相互交錯。

至於礦石的運送,海拔四百一十七公尺以上以台車運至坑外,再以架空索道運往選廠;若未達此高度,先以貫籠或台車運往坑外,再利用循環索道運往選廠進行篩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