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脫位致暈眩 復位運動助改善

陳玲芳 |2023.06.13
815觀看次
字級
耳石脫位常見診斷方式,為平衡功能檢查,患者平躺於治療床上,由醫師轉動患者頭部,藉此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暈及眼振的狀況。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5歲許小姐,平常喜歡進行TRX懸吊健身,一次訓練後的隔日,晨起便覺得頭部轉至特定位置時會感到天旋地轉,甚至有噁心嘔吐的反應,因而至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黃韻誠醫師門診求診,診斷發現左側耳石脫位,經實行耳石復位運動,一周後許小姐的頭暈症狀,獲得大幅改善。

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耳石位於內耳的橢圓囊內,是一種碳酸鈣結晶,包夾於三個半規管中,黏著於內耳掌管平衡的耳石器官上,是維持人體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

黃韻誠說,若耳石因某些因素脫落到內耳的半規管,當人體移動時,脫位的耳石會使半規管內的淋巴液產生不正常的流動,進而刺激平衡神經將錯誤訊號傳遞至小腦,使人體產生暈眩感。

耳石脫位主要分為外部及內部兩種主因,黃韻誠進一步說明:「耳石脫位好發於兩個族群,一類為喜歡進行瑜珈、懸吊等運動的族群,在頭部大動作下造成耳石脫落;另一類為年紀較大的長者,由於身體鈣離子的流失,使耳石容易鬆動。」

黃韻誠醫師提醒,當民眾因頭部旋轉至某個方位而出現強烈眩暈時,請務必至耳鼻喉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切莫自行嘗試復位運動,以免造成更多處的耳石脫位沉積。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常見的診斷方式為平衡功能檢查,患者平躺於治療床上,由醫師轉動患者頭部,藉此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暈及眼振的狀況。當確認患者的暈眩是因耳石脫位造成時,再藉由復位運動將耳石歸位。經一次治療後,有九成的病人,一周後症狀即有大幅改善;若仍有頭暈目眩狀況,治療二至三次後,即能完全矯正。

由於接受復位運動時,耳石會移位,部分病人會出現較為劇烈的暈眩反應。因此,建議復位治療結束後,靜坐半小時,避免因暈眩而造成身體傷害;半個月內,也須避免低頭、搖頭與跳躍等運動,以防耳石再次脫位。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耳石脫位一年內的復發率約15%,黃韻誠表示,除了避免強烈運動外,《美國神經病學雜誌》研究發現,透過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與鈣也能達到預防復發的效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