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家三代與絳州澄泥硯 |2023.05.28 語音朗讀 322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霄鱗(右)在澄清過濾。圖/新華社藺霄鱗檢查澄泥硯是否有瑕疵。圖/新華社藺霄鱗展示自己設計的「星辰大海」主題澄泥硯。圖/新華社在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濤(左)指導兒子藺霄鱗處理澄泥硯雕刻的細節。圖/新華社藺霄鱗和父親藺濤(右)交流澄泥硯選泥心得。圖/新華社新絳縣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內拍攝的澄泥硯。圖/新華社藺霄鱗仔細審視選泥。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皓、魏飈中國四大名硯中,其他三大名硯都是用石頭製成,唯獨澄泥硯用泥燒製而成。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甚速、不損筆毫,一方小小的澄泥硯要經歷怎樣的焠鍊,才能成為經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山西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在歷史上曾一度失傳。如今,在一代代匠人矢志傳承和創新中,千年名硯「淬火新生」。沉澱成就完美硯台選泥、採泥、澄清、過濾、陳腐、做坯、陰乾、雕刻、打磨、燒製、精修,十餘道主要工序,歷時近一年,成品率卻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光看到這一組數據,就會讓許多初學者望而卻步。然而,有的匠人為了重拾這份技藝,堅守了三十多年。五十五歲的藺濤,家住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是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一九八六年師範畢業後,藺濤跟隨父親藺永茂一起蒐集、整理澄泥硯相關資料,做實驗。「從設計圖紙、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窯爐設計、燒製等,每一道工序我們都動手實踐。」他說。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製作技藝孕於秦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時已爐火純青,於明末清初時失傳。經過近十年的潛心研究,藺濤和父親漸漸掌握了各道工序的技術要領,才把這一失傳技藝逐步整理出來。二○○八年,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製作澄泥硯的泥土來自汾河兩岸,但不是所有的泥都能製作澄泥硯,所以要不斷地選泥、採泥。泥採回來後要澄清、過濾,隨後的工序叫作「陳腐」,至少需要經過六個月的時間。藺濤說,接下來開始做坯,做好坯以後,需要三到四個月的時間陰乾。製作澄泥硯的核心技術是燒製。絳州澄泥硯運用古法柴燒,窯內溫度可達到攝氏一千度,燒製過程中,硯台的密度也不斷提高,可接近花崗岩的密度。藺濤說,硯台燒製過程中,窯內溫度控制以及不可預測的天氣變化,都決定著澄泥硯最終的品質。有的硯台在燒製過程中,會有自然形成的花紋,獨一無二,非常漂亮,但更多的是殘次品。起初,澄泥硯的燒製成品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左右。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探索,目前成品率已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但精品率仍不到百分之八。「所以說,要燒製一塊完美無瑕的硯台,可謂難上加難。」藺濤說。創新走入年輕視野在新絳縣光村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九○後」藺霄麟正在研製一套精巧靈動的硯台。他告訴記者,這組澄泥硯作品叫作「星辰大海」,設計運用的水紋元素代表大海和波濤洶湧的夢想,星辰採用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輪回旋轉的設計,寓意在追夢拚搏的同時,要記得那個陪伴在你身旁的他(她)。出生在製硯家庭的藺霄麟,受到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從小痴迷於澄泥硯所散發出的歷史墨香。藺濤希望澄泥硯技藝能夠不斷出新出彩,將兒子藺霄麟送去國外求學,拓寬眼界,博採眾長。留學歸來後,藺霄麟大膽創新,採取調整窯溫及窯內氛圍,使澄泥硯的顏色從原來的三種增加到八種,並在設計上注入更多青春元素,創新出多種受到年輕人喜愛的「時尚硯台」。他還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通過開網店、直播等,讓澄泥硯走入更多年輕人視野。為硯台注入文化,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絳州澄泥硯在不斷進步。今年春節前,藺濤和藺霄麟設計研製「揚眉『兔』氣」、「大展宏『兔』」等十五種兔年系列絳州澄泥硯,栩栩如生,祈福兔年國泰民安。獨立操作需3到5年10年成就一名雕工自一九八六年藺濤與父親成立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製所以來,已經自主開發了數十個系列、上千個澄泥硯品種。藺濤介紹說,古代的硯台總體來說造型和設計都比較簡單。為了能夠讓這一傳統技藝走進大眾視野,近年來他們對澄泥硯的造型進行創新,有取材於歷史人物的「精忠報國硯」、「關公夜讀春秋硯」,以祈福納祥為主題的「壽比南山硯」、「子孫萬代硯」,以大型紀念活動為主題的「奧運硯」、「鳥巢硯」,以紅色為主題的「井岡山硯」、「寶塔山硯」等。每道程序至關重要談到未來的發展,藺濤說,非遺發展最主要的是傳承,核心任務就是人才的培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前,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的員工年齡大多在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是初中畢業後便開始跟著我學習製作澄泥硯,到目前已經有二十多年時間了,不少人已經是這個行業裡的佼佼者。」張迎利是跟隨藺濤多年的徒弟。他說,澄泥硯製作流程中,每一道程序都至關重要,「僅雕刻這一步,想要獨立操作需三到五年,做十年以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雕工」。藺濤還提出了「非遺技藝進校園」的建議,以校企合作來搭建平台,以就業為導向分期分批在高職院校開設非遺相關專業。將非遺作為專業學科,讓在校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建立非遺理論和研學體系。非遺之旅盡在一園位於新絳縣縣城西北的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即將完成建設。走進園內,可以看到澄泥硯、雲雕、木版年畫、石雕、玉雕、宮燈、麵塑等二十餘種非遺技藝項目的展示與銷售。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指導下,這個文化園目前已經入駐三十二家傳統非遺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戶等,幫助來訪人員一站式了解當地非遺文化。「非遺之旅,盡在一園。」新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宏偉介紹,文化園建成後具備多項功能,既是絳州澄泥硯等各種非遺項目和特色文化的展銷窗口,也是以國家級非遺為龍頭、帶動其他非遺項目的產業園區,並可作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基地、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基地和文化創意基地。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江夏的公交旅行 平凡生活裡做件不平凡的事 下一篇文章 【昆蟲觀察者】朱贏椿 我從昆蟲裡找智慧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