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從袪魅到復魅 臺灣後殖民書寫研究的新視角 文/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2023.05.14 語音朗讀 346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造訪霧社中途。攝影/李時雍圖/時報出版提供蘭嶼人之島,灘頭上的拼板舟。攝影/李時雍 文/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文明」與「野蠻」的對立與相互辯證,向來是人類學、歷史學中備受關注的論題,但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中,迄今還沒有被充分探討。《復魅》著力於此,特別是聚焦於與原住民相關的歷史與文學書寫,所展現的用心及成果,相當值得重視。《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是由李時雍博士的學位論文改寫而成的學術專著。時雍好學深思,對於新興的文學與文化理論尤其著力甚深。他關注臺灣歷史與文學文本中「野蠻」一詞概念遞變的系譜,以及它在殖民現代性情境下與所謂「文明」呈現的對峙。《復魅》一書所試圖進行的,正是對於臺灣後殖民書寫中,關於野蠻論述與文明批判的深度思辨。「文明」與「野蠻」的對立與相互辯證,向來是人類學、歷史學中備受關注的論題,但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中,迄今還沒有被充分探討。《復魅》著力於此,特別是聚焦於與原住民相關的歷史與文學書寫,所展現的用心及成果,相當值得重視。眾所周知,由於政治因素使然,「臺灣文學」的學科建制、知識生產與學術研究,一直遲至1980年代以降,才逐步開展。其間,「原住民文學」始終是最為特殊的部分。它的特殊,一方面是由於早在其他民族移居臺灣之前,原民便已棲居於臺灣的山林海洋,自成天地。後之來者,將如何看待並將其納入自身的文明與歷史,本身便是複雜而且高度政治化的論題。另一方面,原民素無文字,歷史與文化全憑口耳相傳;自從荷蘭人入主臺灣之後,歷來的治理者,卻每每挾其「文明」的眼光與因之而成的各式話語形構,將其形塑為「野蠻」及亟須施以教化的對象。其間所內蘊的文明暴力,實多有值得深思之處。而這一現象,同樣自80年代開始逐漸翻轉。不少接受良好漢文知識教育的原民青年開始以漢語文字述史為文,為自己的部族發聲;另有若干非原民的文史工作者,也參與了相關書寫與影像紀錄活動。尤其新世紀以來,各式原民文本源源而出,所關注的面向各異,從銘記部族神話歷史到再現口傳文學,從批判帝國殖民與現代文明暴力,到對於自然生態的關懷與重省,精采紛陳,不一而足。如何就其進行多方面的觀照與深入研究,自當有其必要。關鍵歷史事件為輻輳點時雍敏銳地觀察到此一論題在現今臺灣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有待開發的動能。他的問題意識,顯然是從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歷史哲學論綱〉中的名言開始:「沒有一座文明的豐碑不同時也是一份野蠻暴力的實錄。」取「復魅」為書名,則是試圖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袪魅」之說對話:「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知化、尤其將世界之迷魅加以袪除的時代」。理性與袪魅,正是文明啟蒙論述的重要核心,它隨著帝國殖民而進入「野蠻」世界,意圖教之化之,然而,統治者為達到教化與馴服的目的,所憑藉的,卻每每是各種形式的暴力手段。無論是武力的征戰鎮壓、語言的汙名化,抑是對於自然資源的掠奪、破壞與整治,無不是假文明之名而行暴力之實。《復魅》就此層層剖析,為能以少總多,該書以太魯閣戰爭、霧社事件、日人徵募原住民高砂義勇遠征南洋,以及蘭嶼達悟人「驅除惡靈」等幾個關鍵歷史事件為輻輳點,考掘20世紀臺灣於不同文化形式相遇時的競逐與話語權力的交鋒。研究取材以文學書寫為主,但也兼括歷史檔案、民族誌、紀錄片等不同形式文本的表述。所援引的論述框架,則包括了傅柯(Michel Foucault)關於「話語」(Discourse)與「知識型(épistémè)」的論述,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的名言:「從屬階級能發言嗎?」,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祼命」概念,以及人類學者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視傳統為不同時點及轉化源頭的思惟等。其所研探的文本屬性互有差參,理論的生成脈絡互異,如何兼容並蓄,實為一大考驗。時雍著力於此,全書論述從追索「野蠻」一詞之生成及如何成為「文明」的對立面開始,進而論析現代的內在性,是如何以一種與野蠻相互銘刻的狀態而形塑出文明的野蠻性。以此為綱領,再依據各「輻輳點」不同的特質,採取相應的理論框架進行探討,以期各章論述能在共同的主軸下各自生發,並且相輔相成,此一用心,無疑是值得肯定的。魅的多義性在此,「魅」的多義性以及從「祛魅」到「復魅」所開啟的多方面思辨,應是本書最重要的核心。「魅」是什麼?是蒙昧無知?自然原始?還是晦暗神祕?為什麼祛魅之後需要復魅?經由考掘不同文化形式遭遇涉及的知識、話語政治與權力關係,以及「魅」之所以作為一種反思與批判的視角,《復魅》試圖揭示的是:相對於「祛魅」總也挾帶著現代性的文明暴力,「復魅」卻是要反思現代理性,它並不意指讓世界重新復返於原初的迷魅之境,而是要讓「魅」成為「除魅之魅」的一股辯證力量,「由此認識世界的非線性、混沌與不確定性」。也因此,全書最後以「新野蠻主義」作結,亦是提醒論者:所謂文化的「傳統」,其實是來自於歷史的實踐,它連結了不同的時間性,由此,「一種統一的史觀將會讓位於互相糾纏的歷史實踐」。此一視角,為1990年代以來的後殖民書寫研究開啟了不同於既往的觀照面向,而我以為,這正是本書重要的學術貢獻。(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一書序文) 前一篇文章 【精選書摘】母親的腰 就是這樣日漸凋零的 下一篇文章 【精選書摘】把時間當作珍貴資源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4【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5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09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10【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頁微光】 《正念自律》 助你找回平靜 活出人生意義【圖文書】 《被雲踩到了!?》 自在徜徉想像力的笑聲中【精選書摘】《人生得遇蘇東坡》 放過自己 才是人生最大智慧【深頁凝視】《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 沖印年代的光與影【書市隨筆】《江河旋律》 王鼎鈞 百歲華語散文大師【瀾光筆記】《虎靈寓言》 傷痕氏族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