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星明
文/星明
我從小喜歡吃母親親手做的中式糕點。特別是到了農曆新年,母親總是樂此不疲地烹煮各種糕點。本來可以簡單地把蘿蔔或芋頭配以在來米粉,入鍋蒸煮後就上桌的蘿蔔糕或芋頭糕,母親會把它們變化為用料豐富扎實、香味四溢的成品。沒有特定配方下,母親憑著經驗總是把米漿拿捏得恰恰好,做出口感、甜度適中的年糕和湯圓等。而當中最令親友讚賞的,就是她以澎湃愛心和耐心製作的印尼千層糕、炸番薯糕、煎堆……
在我老家裡,這些糕點不知不覺取代大賣場的糖果地位,成為母親拜年或探訪親友的伴手禮,也成為我離家多年懷念的家鄉風味。
今年過年,嘗到朋友阿媽的手工黑芝麻糖、現做的米香和鳳梨酥,再次勾起遠方母親手作糕點的回憶。趁著假日,決定不在乎自己的廚藝水準,在家裡也像母親那般憑著用料十足、滿溢的愛,為家人做起各種糕點。雖然,最終成果不比店家的美味,但是孩子在旁幫忙,與老媽一起準備紅豆餡、芋頭糕等材料,也許以後也可以成為他的難忘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