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師恩─永恆浩翰的星雲

文/駱慧瑛(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顧問) |2023.04.28
881觀看次
字級

文/駱慧瑛(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顧問)

家師上星下雲大師,如來如去;

大師精神,永住人間

聽得懂的佛法

回想起親近大師的因緣,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隨在九龍何文田佛香講堂當義工的父母參訪寺院開始。繼而每年到到香港紅磡體育館聽大師講經,大師以淺白的故事說明佛學高深哲理,那是聽得懂的佛法,令人會心微笑、心領神會的妙法。

一天隨父母到跑馬地東蓮覺苑參訪,得知有關香港佛教學院的課程,因好奇而入讀,四個月的課程,令我對佛學產生濃厚興趣。一次有緣代表學生與大師會面,大師問我的發展方向,年輕的我答:「希望如法師般。」其實我當時並沒有想出家的念頭,只是希望如法師般具智慧又自在。大師回應說:「你長得美麗,不適走這路。」實情與外表無關,他只是給人信心和歡喜。回想起來,大師思想速度之快真是驚人,他一目了然,早已洞悉我學佛軌跡另有因緣。

上山學佛 偶遇大師

在千禧年,我辭去優差,上山學佛。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日子,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光。雖未脫胎換骨,生命價值觀已燦然一新。山上的歲月,刻苦而靜好,充滿法喜法樂。縱然與大師見面時候不多,仍深感師徒間一直是接心的。

在叢林學院就讀的學生需支援常住的大型活動,同時實習。一次領導人到佛光山拜訪,我被安排負責接待,在雲居樓六樓電梯前靜候貴賓到訪,電梯門打開,是星雲大師的出現,作為學生的我感到非常驚喜,但礙於個性內歛,沒敢揚聲,也不懂向大師行禮,反是大師與我招呼。可見大師上至權貴,下至無名學生,都平等對待,照顧周到。如大師沒到海外弘法,在本山時,總會在百忙中抽時間與叢林學院學生開示。那是直接的教育,也見證他的「人生三百歲」,大師長年近乎不休不息,為弘法利生、廣度有情而發揮三百歲的生命力。

入讀叢林學院那兩年,有相對較多的機緣與大師接觸,第一年學期末,在檀信樓大集會堂的台上領受大師親手頒發的獎項;第二年期末參與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辦的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演出圓滿後,大師出現台上,掌聲雷動,喝采歡呼不絕,彩色飄帶與花絮紛紛從上而下飄至,表演的叢林學院四眾學生,有法師讚頌、有像我般的優婆夷,以敦煌舞者脇侍。

四眾弟子近距離站在大師身後,同樣面向大眾,諦聽師父向大家說法。大師身形魁梧,我站在他身後,剛好遮蓋了台上射燈的灼熱燈光,見到的反而是大師在發光,周邊天花亂墜,片片曼陀羅華紛飛舞。

我們見證大師透過聲、色、香,令大眾以歡喜心接觸佛教;體驗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和成果。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理念創建佛光山,其後更將菩提種子遍撒五大洲,廣度有情。願心與悲心之大,可想而知。

下山20載 常存思念

一晃眼,下山至今已20載。2010年我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大師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銜,典禮在陸佑堂舉行,典禮前我把訂製的畢業熊公仔奉上,大師見到即眉開眼笑。師父長年給人歡喜,慶幸我也曾有機會給師父一點歡喜。在港大博士畢業後我輾轉到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當一名副研究員,師父不時託侍者把他最新著作與我結緣,我也常向大師匯報近況。縱然不常見面,心恆存思念。

尋找心中的佛光

2018年初夏,帶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碩士研究生,到台灣佛光山總本山參學,我命名該遊學團為「生命體驗之旅──尋找心中的佛光」。一位研究生提到大師廣度有情,在他座下出家的僧侶達千人以上,儼如佛經提及佛陀在世時的盛況,我才發覺大師是當代的佛陀。廣度四眾弟子數量可以百萬計。

同年冬,後學再回總本山參加學術會議,開幕式在玉佛樓大殿舉行,大師在台上主禮,我被安排的座位與大師接近,清晰見到大師動腦部大手術後,頭上留了一道明顯傷疤。我等小輩,難以想像大師一生中經歷過多少生死關頭。

他看來如常平靜、穩重、機智幽默,向大眾交代近況,內容大意是他不掛礙生死,只是要有身體,才能與大家做朋友。都是為大眾著想,現在想來,更覺感觸。

晚上學術會議完結後,大師仍不厭其煩,慈悲再接見學者們,我也是眾中之一,雀躍地在靜待與大師合照的機會。大師主動伸出手與我握著,隔著手套,我仍能感到大師的手傳送著強大的能量,正如大師的心。

期待再見 我的老朋友

2019年盛夏,大師93華誕,我隨永富法師領香港佛光道場大眾回總本山向大師賀壽,山上擠滿世界各地來向大師祝賀的高官政要、各宗教人士、虔信弟子等,盛況空前。我在大眾當中遙遙向大師送上祝福。

次日下山前獨自在山中漫遊,在選佛場前偶遇大師,一時激動,急步上前握著大師的手問好,旁邊的法師見狀大為緊張,請我輕力,粗心的我疏忽了大師除了四處弘法,還因長年筆耕,手早已損耗受傷──陳列館展出他用盡的墨瓶,數目之多可足以拼出幾幅牆。心中正自責自己的魯莽,抬頭聽見大師對身邊法師說:「沒關係,她是我的老朋友。」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大師及聽他說話了。他永遠為人設想,無我付出,個人承擔的辛酸不掛齒,一直不分彼此,給人信心、歡喜、希望和方便。大師輕輕一句話,已具足待人處世的「三好、四給、五和」。

2020年大師為弟子首部專著《觀心自在: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封面題字。我斗膽懇請大師賜字時,仍在參加比賽階段,未知能否勝出,得獎金出書。然而,大師二話不說答應了,那份信任、那份祝福,實在令弟子深深感動。

2021年弟子再大膽懇請大師為著作《緣繫敦煌》賜推薦言。本來拙作小書,不應打擾大師,但想這也是學生向大師呈上功課,更希望得大師加持,與世人分享美麗無價的敦煌佛教藝術。

願心無盡 乘願再來

大師有遠見,早已創立國際佛光會及完整的僧團制度,佛光山系統將繼續完善運作。雖知依法不依人,我們將會長期思念大師的風采。感恩生得逢時,有緣遇上大師,弟子慚愧,未及精進。弟子定將這分思念化作精進的力量,不忘初心,安心辦道,續佛慧命,也讓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得以承先啟後,精神永存。

得知大師圓寂,與大師的法緣點滴湧現。相信世界各地曾有緣親近大師的人,都一樣在緬懷大師的各種威德慈容。大師的慈、悲、喜、捨,他近百載的筆耕、言傳、身教,在在處處都展現著三好四給,分分秒秒示範要淨化三業,示現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虛空有盡,願心無盡。大菩薩不捨眾生,祈願大師早日乘願再來,期待下生再諦聽大師的法音清流。

星雲大師,住世近百載,

瀰漫佛光,永普照人間。



三寶弟子 真靖 頂禮九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