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星雲大師

文/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2023.04.25
516觀看次
字級

文/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2月6日清晨,驚悉星雲大師於5日在佛光山安詳示寂,並拜讀了大師的〈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甚為痛惜並深受教益。

我曾有緣數度拜會大師,面聆謦欬。

初次拜見大師是1989年4月中旬,在漢陽歸元寺。大師率佛光山弘法探親團來大陸,訪問北京及西北、西南等地之後,由重慶乘江輪順江而下,路過武漢。傅偉勳教授是星雲大師的學術顧問,我陪蕭萐父、劉綱紀、李德永老師看望傅先生,傅先生把我們一行介紹給星雲大師。該團行色匆匆,晚飯前到,次晨乘船赴南京。

以後在台北、在北京,我也曾拜會大師,聆聽他的演講,討教、請益;1999年7月、2002年11月,我都曾拜見大師。尤其是2002年那一次,到佛光山參訪。那時我應邀在政治大學客座講學,恰好敝校歷史系陳國燦先生和吾友何建明教授(現執教於中國人民大學)亦在台北講學,我們受邀到佛光山拜謁大師、實地考察,略為了解了佛光山的開創史及發展規模。

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在佛法的在地化、世界化與現代化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經驗,非常寶貴。當然,佛教叢林在台灣還有其他的典範,也非常了不起。

佛法去情識之別,破生死之惑,有智慧有貢獻,有理論有實踐,還有修行的方法。尤其有一代代的宗師,成為人格典範,為僧俗各界所敬仰和效法。在現代化的今天,這些典型彌足珍貴。

現代生活仍需要佛法,以及儒、道各家的滋潤;需要淨化心靈,靜心修養,需要精神的凝斂,也需要在民間推廣。民間社會空間的擴闊,是現代性的要求,這包括改善社會文化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包括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現代人尤需精神與靈魂的安立,即我們常說的安身立命之道,乃至重建現代生死學。在生命的無意義感普遍加重的年代,尤其如此。

現代化需要儒釋道,儒釋道需要現代化。在這些方面,星雲大師與佛光山走在了前面。我們懷念星雲大師,尤其需要學習他的精神風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