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院批價掛號櫃檯人員也屬肩頸症候群高風險族群。圖/院方提供
【本報台南訊】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肩頸症候群個案治療復健說明會,院方統計近5年有2千人因肩頸症候群求診。研究顯示半數電腦工作者曾出現症狀。院方案例接受增生注射療法治好長期痠痛與失眠,不過有時須調整工作型態作息,才可能根治。
復健部主治醫師程信翰說,案例40歲陳姓科技公司工程師3個月前開始肩頸痠痛,有時伴隨雙手麻木、頭痛、上背或下背痛,門診發現是頸椎小面關節炎,物理治療、增生注射及衛教後終於解決,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改善。
他說,近年因生活習慣、工作型態改變及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肩頸痠痛逐漸增加,而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痠痛也常見,不治療可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效率。
勞保局去年職業病傷病給付資料顯示,手臂頸肩疾病311人,以40至59歲占最多。國外醫學期刊研究統計,超過一半電腦工作者曾有頸部、腦後、肩頸交界處、肩膀、上背、上肢延伸至手腕、甚至手指的疼痛、痠脹、麻木或刺痛感覺等肩頸症候群,多數休息可改善,很多不同原因。
細部診斷可分肌肉骨骼或神經問題兩大類:頸部肌肉拉傷、頸椎關節退化、頸椎椎間盤疼痛、頸椎小面關節骨關節炎及肌筋膜疼痛;或周邊神經壓迫、神經根壓迫、脊髓壓迫及後縱韌帶鈣化壓迫。
醫師通常詢問病史、了解疼痛發作情況、持續的時間及是否延伸到上肢或是否伴隨感覺異常等特徵、限制活動程度及各項檢查,才能精確診斷病因。
程信翰指出,治療要確認病因才有效。例如痠痛藥膏能舒緩肌肉拉傷,但對椎間盤疼痛效果不佳。口服止痛藥,只能短暫緩解部分神經根壓迫不適,藥效過了症狀又會發作。案例陳先生一再以藥物、推拿、按摩、針灸及物理治療都只暫時舒緩,所花時間較多也易影響工作。
奇美復健部統計2017年至2022年肩頸症候群求診約2千人,肌肉骨骼問題732人(38%)、神經問題1194人(62%),年齡多30至65歲中壯年族群。去年較前1年人數成長近2成,尤其30至50歲,顯示疫情下居家辦公及運動量減少,較多肌肉過度使用或耐力不足。
程信翰建議,要避免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痠痛,還是要調整生活型態及工作習慣。這些習慣知識多來自復健醫學與職業醫學領域研究經驗,需多方管道衛教才能更快普及。不僅門診法規也要求一定規模公司辦理衛教,才能快速提升民眾與勞工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