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遊玩,應多注意搭機前後的生活習慣,避免「經濟艙症候群」。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疫情逐步解封後,搭飛機出國旅行的人愈來愈多,幾乎已經到了隨便問一下身邊朋友,十之八九都已經在「辦護照」,或是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國外旅行「準備中」。上飛機前後,要怎麼做才可避免「經濟艙症候群」?專家提供搭機前後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自保」7招。
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即便人人「忙出國」,但也不能不多留意「坐飛機」時發生的不適感,尤其可能罹患的「經濟艙症候群」,輕則腳脹、腳腫、頭昏腦脹、咳嗽、胸痛,嚴重者還可能血管堵塞,易有猝死風險。
尤其是超過5小時的飛行,發生經濟艙症候群的危險性就會升高;如果是老年人、有靜脈曲張病史、血栓病史、肥胖、孕媽咪,風險也比一般人高。
經濟艙症候群又稱「深度靜脈血栓」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由於長時間坐在狹窄的空間,缺乏活動,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稠度增加,而引起血液回流不順暢,造成靜脈血管內出現微小血栓,由大腿部位,然後漸漸擴至心肺部位。一旦久坐後,突然站起來,血栓到達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時會陷入虛脫,甚至猝死。
高敏敏提醒,出國旅行搭乘長途飛機的旅客,不妨參考以下7種預防方法,改善經濟艙症候群。
1.多喝水
人體血液中有70%是水分組成,而身體會透過呼吸、流汗等方式不斷排出水分,所以建議多喝水促進身體血液循環,避免栓塞。
2.維持充足睡眠
建議前一天要睡飽,減緩搭乘飛機的不適感。
3.按時用餐
依照當地時間用餐,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
4.下飛機後晒太陽
補充維生素D能減緩焦慮症狀,再加上維生素D能活化體內免疫系統。
5.限制酒精
女性每天約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2個酒精當量。(每個酒精當量為15公克,約相當於啤酒360毫升,葡萄酒120 ~ 150毫升,白蘭地等烈酒30 ~ 40毫升)。當然,能避免喝酒是再好不過的事。
6.限制咖啡因
咖啡因容易利尿,導致身體水分不足;再加上過量咖啡因會導致身體過於興奮,自然因缺氧而感到更加疲累。還有影響大腦中的腺苷受體以及刺激腎上腺分泌,導致焦慮、緊張。
7.勿過量飲食
放慢吃飯速度,吃8分飽即停。
高敏敏說,經濟艙症候群並非只有坐飛機才會發生,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雙腳不動就容易造成深部靜脈血栓。建議大家,不要長時間坐著不動,雙腳應常常變換姿勢,且勿翹腳。
除了搭飛機,長途搭火車、坐巴士,或久坐看電視、打牌,突然起身時,都可能會出現不適症狀。最好能每隔2小時,站起來活動筋骨,透過伸展動作,減輕身體僵硬,避免腿部血液循環不良。希望大家都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