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春在印刷過程中進行抽張檢查。圖/劉惠春提供
劉惠春檢修印鈔機。圖/劉惠春提供
文/記者吳雨
五十一歲的劉惠春是中國大陸第一位印鈔造幣行業級技師,三十年的努力,讓他得以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中,帶領團隊優化設備操作、解決生產難題,為印鈔行業節約成本上千萬元。
鈔票有「國家名片」之稱。為國家印製「名片」,是何種體驗?
身為大陸印鈔造幣行業第一位行業級技師,五十一歲的劉惠春在外人看來分外神祕的印鈔車間耕耘了三十多年。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成長為行業佼佼者,他見證了人民幣印製日益精良的過程,感受著濃縮在方寸之間的國家自信。
名副其實馴機高手
北京印鈔有限公司敞亮的車間裡,印鈔機隆隆作響,不停地吞吐著紙張,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油墨味……乍一看,劉惠春的工作之地和普通印刷車間沒什麼區別,但隨著國徽、面額、圖案在紙張上漸次顯現,讓人無法忽視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張鈔票的印製,需要經過膠印、凹印、絲網印等多個環節,且每一環都離不開人機配合作業。「想開好印鈔機,要做有心人,肯下笨功夫。」這是劉惠春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
回憶起初次見到印鈔機的情景,劉惠春感慨良多:「沒想到印鈔機個頭那麼大、結構那麼複雜,當時看著熟練操作機器的老師傅,我就立下志向,決心總有一天也要把這些大傢伙收拾得服服帖帖。」
從此,如何提升印製效率、降低作廢率,成為劉惠春常常思考的問題。他有個習慣,不琢磨清楚問題不回家,有時周末機器歇了他也不歇。
漸漸地,劉惠春能夠很快找到問題設備的癥結,調試出適合新機器的參數……他經手的機器變得十分「聽話」,效率明顯提高,耗材大幅減少。劉惠春開始頻繁地被從「馴好」的機器上「請」下來,去「調教」有問題的機器,成了名副其實的「馴機」高手。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二○○二年,北鈔把學習光彩光變印刷技術的任務交給了他。劉惠春非常珍視這次學習機會,學習期間幾乎沒離開過培訓中心。持續高強度的學習讓他在短時間掌握了這門新技術,並順利在全行業推廣。
很快,光彩光變防偽技術先後在多種紀念鈔上成功應用,並呈現於新版第五套人民幣上。只要變換觀察角度,就可以看到人民幣的面額數字上有一條亮光帶上下滾動,這種更易於公眾識別的技術,讓「中國名片」的防偽性更上一層樓。
「印刷技術手段和操作工藝都在飛速發展,現代工人不能只停留在機器操作層面,必須不斷學習、自我提升。」劉惠春說。
帶領團隊優化設備
隨著印鈔技術不斷發展,印鈔機自動化程度愈來愈高,工人們手中的放大鏡逐漸替換成了電腦監視屏。面對構造日益複雜的印鈔機,「馴機」高手也需要不斷充實知識儲備,劉惠春不斷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印刷工程和計算機應用等相關知識,拜公司質量技術專家為師,積極參加各類業務培訓……
最近,有人兌換到精美的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鈔,其中一張竪版塑料鈔較為特別,這是大陸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塑料鈔。
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大陸就發行過首張人民幣塑料鈔——迎接新世紀紀念鈔,正是劉惠春所在的機台承擔生產任務。「當時,我們遇到了很多新問題,比如油墨黏髒、塑料變形等,但都被我們接連攻克,為大陸自主研發的塑料基材問世奠定了基礎。」劉惠春說。
劉惠春認為,「中國名片」日臻精美的背後是綜合國力的騰飛,濃縮著國家自信。他很慶幸自己趕上印鈔產業高速發展時期,能在平凡崗位上充分發揮自身才能。
澳門幣、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鈔、澳門生肖紀念鈔、中國航天紀念鈔……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技術工人,劉惠春頻繁地參與到鈔票的研究與設計中。在以劉惠春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他帶領著團隊優化設備操作、解決生產難題,為印鈔行業節約成本上千萬元。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