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首位女樹醫 詹鳳春救家鄉樹 曾博群 |2023.04.22 語音朗讀 25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詹鳳春(圖左)不僅向民眾傳授所學知識,還鼓勵大家一起種樹、護樹,她也呼籲救治樹木時,噴藥、施肥前需考慮樹木能否承受,盡量不使用農藥做治療。圖/取自詹鳳春臉書 【記者曾博群專題報導】全台唯一女性「樹木醫生」詹鳳春,與當年教導她一切知識的東京大學教授鈴木和夫約定,不僅要在日本考到樹醫生執照,還要把所學知識貢獻給台灣,擔起台灣救樹的任務,她以實際行動,遵守當初對恩師的承諾,持續奔走至今。從文組橫跨理工科,詹鳳春求學階段非常辛苦,以非正式生取得東京大學農學院森林植物學農學碩士,專攻樹木醫學及生理學,除了日本樹木醫執照及日本自然再生士執照,並有日本植栽基盤診斷改良師執照,為台灣第一位全方位的女樹醫。詹鳳春回憶,當年看到鈴木和夫的著作受到啟發,卻因不是在校生、旁聽課程被拒,教授開出3個考驗,考上樹木醫、把知識傳回台灣、救家鄉的樹,才願意收她當學生。救治前 2021.11 詹鳳春不僅向民眾傳授所學知識,還鼓勵大家一起種樹、護樹,她也呼籲救治樹木時,噴藥、施肥前需考慮樹木能否承受,盡量不使用農藥做治療。圖/取自詹鳳春臉書救治後 2022.11 圖/取自詹鳳春臉書日本樹木醫執照考核,須7年以上的現場經驗,但詹鳳春仍以毅力跟耐心不斷突破自己;她學成回台後,在救樹現場看見需要專業的迫切,一般民眾對於樹木觀念薄弱,多半認為是裝飾品,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她決定徹底實踐一生承諾,盼台灣有朝一日,也能在日常自然而然地擁抱綠意。詹鳳春指出,台灣有很好的植物生長環境,但本土百年樹木卻一直在減少,有大半原因來自人為,她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最缺乏「感受樹木的生命」。「樹木是生物,不同於人類、動物會覓食走動,它們只是呈現生命的方式不同。我們輕視樹木生命,不去理解它們的需要,只是一味以為噴藥、施肥就是救治、救樹,來自大自然的樹木,要的只是自然而已。」瀕死老鳳凰木 她花10天救回詹鳳春曾協助嘉義市府救援美術館前的老鳳凰木,樹木至少被澆灌5種農藥,根系及樹幹被打洞灌藥,土壤也混入各種農藥,樹根嚴重萎縮腐爛,她當時以最快、最自然的方法,將遭到汙染的土全部替換,大約10天,原先瀕臨壞死的根系,開始重發毛根及新根,恢復氣息。詹鳳春說,在日本學到的救樹觀來自於道德,用理性去看待,不是為了救而救,不考慮樹木能否承受。有次,她在阿里山治療因簇葉病瀕危的染井吉野櫻,由於判斷老櫻花樹無法救治,且「不能因為自私而虐待它」,最後她在不捨中選擇了伐除。圖/取自詹鳳春臉書引導小苗生長 迎向下個百年詹鳳春強調,人有世代交替,樹也相同。在伐除同時,她會引導二代小苗生長,為重生的櫻花,開展下一階段的百年大計,這是另一種更重要的自然教育,讓大眾可以反思。她也曾遇過把樹視為家人、哀求她全力救治的民眾,在高雄的一間宮廟,有一株陪在地阿公阿嬤成長的老龍柏,「樹只剩下一口氣,他們哭著說無法接受」,整個救樹過程,從早到晚,阿公阿嬤都不願意回家,留在現場守候。詹鳳春說:「因為感受到大家對老龍柏的真情,我也希望他們對這棵樹的愛,可以留到下一棵樹,同時也為他們物色到另外一棵龍柏樹,最終也移植到現場,圓滿這件事。」詹鳳春說,一棵樹要能吸碳、固碳,進而到減碳,至少要40年以上的養成。台灣雨量充沛、四季如春,適合樹木生長,但有優渥的地理氣候環境,「大家卻沒有去理解,且深刻認知到,是人類需要樹,不是樹木需要人類,與大自然共存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前一篇文章 台灣碳權交易所 預計今年中成立 下一篇文章 人為暖化 「驟旱」將成全球新常態 熱門新聞 01全英古蹟遺產開放日 佛光山展文化魅力2025.09.2202佛光山大雄寶殿修繕上梁 人天同慶祈盼2026年啟用2025.09.2103佛光山供僧道糧 北中南總回向2025.09.2204紐西蘭基督城路跑 捐贈4百棵樹2025.09.2205楓紅嵐山2025.09.2206奇妙有趣 無花果2025.09.2207【友誼長存】相約北海道2025.09.2208防商標蟑螂 公路局申請淡江大橋商標2025.09.2109國中小校長荒 提早退休人數增2025.09.2210【生活 快門】您好,鴨!2025.09.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佛光山持續關懷 民生物資挹注光復鄉黃金72小時 光復逾百人獲救佛光會捐200萬救援 佛光山法師赴災區送暖同島一命 各界挺進光復救災 光復堰塞湖溢流洪災 2死28傷 蔬果巴士 送健康進食物沙漠 作者其他文章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工研院攜故宮 用AI秀經典名畫防腐劑、汽機車廢氣 罹患肺腺癌關鍵因子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中美角力 8 國學者共商競合出路星雲教育獎 羅麥瑞、黃昆輝獲終生奉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