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珮瑜以陶土做媒材、「勝雄商行」為創作題材,將柑仔店的商品翻模燒製成型,述說柑仔店及家人的故事。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從小在市場長大的藝術家李珮瑜和市場有深厚的情感,尤其近90歲的阿嬤至今堅持每天開店營業至中午,守護著菜市場的熟客,也守著對已逝阿公的承諾。她以陶土做媒材創作「勝雄商行」,將柑仔店的商品翻模、柴燒,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駁二駐村藝術家李珮瑜駐村成果展以「勝雄商行」為題,正在駁二大義區C7倉庫展出至4月15日。展名取自位於鹽埕區建國市場內祖父母經營的傳統柑仔店的店名。這是她梳理過去4年間為柑仔店做的影像與聲音紀錄,並以柑仔店經典商品如養樂多、髮油、冬菜等物件注漿翻模創作出陶器作品,藉由藝術創作述說「勝雄商行」,及阿嬤守護生活了近半個世紀菜市場的故事。
用藝術創作表達對長輩及家人的情感,也紀錄常民生活的日常,李珮瑜今天受訪表示,「那是記憶的梳理,也是我及家人成長的故事!」透過瓷土、灌漿及柴燒的方式,映現當時代環境背景的創作。
李珮瑜的成長和鹽埕建國市場有緊密的關聯,對市井百姓的生活有深刻的體悟,於是她以自己的視角做出發,將傳統柑仔店與菜市場的日常、家族與城市的記憶都收羅在「勝雄商行」的展覽中。
店舖住宅型的建國市場因為交通便利,曾有過興盛熱鬧的歲月,但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富含人情味的傳統市場與柑仔店榮景不再,市場也從原本40幾間到現今僅剩4間店鋪。李珮瑜近90歲的阿嬤李鍾源金至今還是每天開店營業,她不負已經辭世阿公的承諾,也持續守護著菜市場的鄰居和熟客,是李珮瑜發想創作且要傳遞阿嬤與市場永不降溫的熱情。
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如今,市場一整排的攤舖已經閒置塵封,阿嬤依然熱情守著柑仔店與一家人成長的記憶,讓李珮瑜很感動。
回到故鄉駐村創作,她以所學的藝術作媒介,藉由寫生、注漿翻模等創作,述說勝雄商行的故事,希望更多人認識曾經繁華,走過時代變遷與2002年祝融火災的建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