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聚會的原則是主辦者拿下主控權,讓賓主盡歡。圖/Pexels
文/普里亞‧帕克
譯/張芷盈
不管是辦企業會議或家族聚會,每當我向客戶或朋友提到主辦人的角色時,大家通常都會表現出很遲疑的態度。因為一旦提到角色,其實就代表要討論他們作為主辦人的權力,而討論權力,就等於是承認這件事的存在,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聽到這個話題。很多大費周章主辦聚會的人,都希望在主持方面可以做得愈少愈好。但誰想要搭乘一艘無人掌舵的船呢?
我認識的一位記者,他有次大費周章為十幾位曾經一起擔任過駐外特派記者的新聞同業舉辦十周年的「同學會」。大家特地從外地來到紐約市,到一間泰式餐廳參加聚會。這個記者過去曾採納過我的建議,所以他決定在晚餐的某個時間點要打斷大家各自的聊天,請所有人一起回想一下那段駐外的日子對他們各自代表的意義。他希望創造一個讓大家專心凝聚的時刻,好好發揮這個聚會原定的目的。但他卻在最後一刻臨陣退縮了,他擔心這個想法主導性太強,或太一頭熱,又或兩者都是。
在二十一世紀,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正在影響我們的聚會:超然。一方面想要舉辦活動,同時又不想插手介入。
主辦聚會不宜超然
「超然」就是要放鬆點、保持低調,最好不要太在乎,也不要太小題大作。在亞拉娜‧梅西(Alana Massey)的文章〈反對超然〉(Against Chill)中寫到,超然是一種「放鬆、毫無壓力的態度」。超然「埋葬了合理期待」。超然就是「只接受,卻從不給予」。
《這樣聚會,最成功!》,遠流出版
請容我直接分享我對超然的偏見:對於舉辦聚會,超然是一種很可悲的態度。
我想說服大家重拾你作為主人的權力。這不是說只有一種主辦聚會的方式,或在聚會中只有一種展現主辦人權力的方式。但我的確相信,舉辦聚會到頭來一定會使用到權力。我協助過的聚會主辦人常常想要放棄這個權力,而且還覺得這樣做就是給賓客們自由。但這樣的行為往往只會讓與會者感到失望,對他們並沒有什麼用。所謂用超然的方式辦聚會,往往只是主辦人想要擺脫主辦的壓力。在聚會這件事情上,一旦賓客決定來到你的國度,就代表他們想要成為你的子民︱︱受到你溫柔、尊重、妥善的照顧。當你沒能做到這一點,就代表你可能更在乎他們怎麼看你,而不是這個聚會能為他們帶來什麼。超然往往只是一種掩飾,掩飾你其實更在乎自己,而不是你的賓客。
(摘自《這樣聚會,最成功!》,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普里亞‧帕克(Priya Parker)
同時身兼大師級會議引導師、策略顧問及作家的身分。她創立的 Thrive Labs 幫助社運人士、官員、企業高層、教育工作者、慈善家等創造能帶來轉變力量的聚會。帕克受過衝突調解的專業訓練,曾在美國大學校園處理種族關係問題,也曾在阿拉伯世界、非洲南部地區、印度等地協助和平進程順利推進。她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修讀組織設計,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進修公共政策,另於維吉尼亞大學修讀社會思想。目前定居於紐約州布魯克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