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劉氏刺熨療法傳承人】劉光瑞 兩代中醫師的博物館之夢

文/記者尹小安 |2023.02.19
4101觀看次
字級
劉光瑞在巨大的「匾額牆」前介紹展品。圖/新華社
匾額〈品類儒林〉。圖/新華社
匾額〈三星拱照〉。圖/新華社
劉光瑞的「翰匾園」。圖/新華社
2013年12月17日,弗朗西斯科(左)在劉光瑞指導下學習中醫灸法。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劉光瑞介紹一塊由晚清大臣曾國藩題寫的匾額。圖/新華社

文/記者尹小安

博物館從無到有,從最開始的一個念頭,到最終創建,給劉光瑞的內心帶來很大觸動:「我逐漸懂得了父親的願望,事實上,建博物館就跟我們行醫救人一樣,當我們看到那些被遺落在民間的民俗文物時,要不要管?肯定要,要把這些富有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的民俗文物全部聚攏於一處,展現出來與更多人分享。」



重慶名中醫劉光瑞是個大忙人。今年春節,他更忙,不是在自己的「少林堂」問診,而是扯起嗓子忙著在博物館為遊客做「講解員」。

這裡說的博物館,是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嘉濱路三百二十一號的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和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距重慶網紅打卡地軌道李子壩站僅二百公尺,因而成為部分遊客的觀光點。

一些慕名來找劉光瑞問診的病人,或許並不知道,他除了是名醫生,還是這兩所博物館的創建人和館長;同樣,聽得津津有味的遊客,也並不知道,站在「匾額舞台」上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的「講解」老頭兒,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重慶知名中醫診所——少林堂的掌門人。從中醫到匾額,確實,這也太搭不上界了。

不過,對劉光瑞來說,這種看似不務正業的「跨界」,已有三十多年,他持續地將三千多塊大小不一的匾額收攏於一處,讓每一塊匾額在這裡都找到了獨有的「歸屬感」,沒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

當然,人們難免好奇,作為一個名中醫,診所的事務原本就繁重,哪裡還有多餘的精力去鄉下蒐羅老物件呢?再說了,民間的稀罕物很多,他為啥會迷上笨重而古樸的匾額呢?

建館與行醫救人

事實上,創建民間博物館最初是劉光瑞父親——劉少林的夢想。

一九九○年代,經過父子兩代累積,有了些積蓄後,跟一些同行一樣,中醫劉光瑞也有了「做大做強」的念頭,想要辦藥廠、醫院或者做房地產,可他的這些提議遭到父親的反對,父親的想法是,這些錢要拿來創建一座博物館。劉光瑞自然是很不理解的。

「我覺得不可思議,用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建博物館,為啥子要去做這種『虧到唐家沱』的事?後面父親又對我說了兩句話:『經濟的擁有使人嫉妒,文化的擁有使人尊重』。你怎麼選擇?」

不管當時劉光瑞想沒想通,但父親決心已定,這個事肯定就要做了。在一九九○年代,創建民營博物館並非易事。好在,早在八○年代劉光瑞和父親劉少林就出版過一些書籍如《民間醫藥小單方》等,加上劉少林和重慶的眾多文化人相熟,為日後創建民間醫藥博物館有了一些「鋪墊」。

經過一年多奔走和籌備,一九九六年,劉光瑞與父親創建了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集中展示民間醫藥精華,涵蓋民間醫藥藏品等。

這所博物館從無到有,從最開始的一個念頭,到最終創建,給劉光瑞的內心帶來很大觸動:「我逐漸懂得了父親的願望,事實上,建博物館就跟我們行醫救人一樣,當我們看到那些被遺落在民間的民俗文物時,要不要管?肯定要,要把這些富有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的民俗文物全部聚攏於一處,展現出來與更多人分享。」

走上匾額搶救之路

如果說中國醫藥博物館是和父親的共同創作,那麼,匾額博物館則更多是屬於劉光瑞自己的願望。而他之所以走上匾額收藏之路,皆因書法家許伯建一句話。

一九八○年代,他邀請許伯建為「中醫少林堂」門匾題詞,由於許伯建專攻小楷,劉光瑞請他像門柱上的匾額一樣寫大點。許伯建便告訴他:「你說的匾額上的字叫榜書,古時寫榜書是不講雷同、講究原創,世界上幾乎沒有遣詞造句一模一樣的兩塊匾。」

在此之前,他和父親在鄉下行醫蒐集古書典籍時經常看到匾額,因匾額塊頭大、重量沉,再加上交通不便,並沒有想到去收集。但經許伯建這麼一說,本就喜歡書法的劉光瑞,對匾額忽然產生了興趣。

之後他就開始有意識關注此物。他發現,在巴渝各地,很多木匾在鄉下被人們作廢料處理,或作豬欄擋板,或作熏物隔板,或作農用洗衣板,廚板等等,很是令人惋惜。每每見到此景,他便花錢將這些「遺珠」予以「搶救」,一塊塊背回來。

如果說,創建醫藥博物館是打開劉光瑞收藏匾額文化這扇門的鑰匙,那麼對匾額內容的痴迷,則讓他在匾額收藏這條路上愈走愈遠。

二○○五年,收集到三百塊匾額後,劉光瑞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再建一個博物館。他以「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為名向重慶市文物局發出申請,並得到獲批,在大坪七牌坊創辦了「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簡稱「翰匾園」),占地五百平方公尺,內容涉及功德聲望、貞節賢孝、婚喜壽慶、官府門第、醫德教澤、廟宇宗祠等六大類,大部分匾額反映了重慶本地及周邊的風土習俗,是大陸首家匾額博物館。同年,湖廣會館為劉光瑞免費提供二百平方公尺的場地作為匾額的展示館,這裡也成為後期匾額博物館成立後的分館。

時隔三十年,劉光瑞仍記憶猶新:「第一塊匾是在閬中收到,當時是一塊『忠厚傳家』的匾額,花了一百塊錢(人民幣),最有趣的是後面陸續又收了幾塊『清白傳家、『耕讀傳家』、『詩禮傳家』、『清白傳家』等家風系列的匾額。」收集到三百塊匾額的時候,劉光瑞對比上面的文字,的的確確,他發現,許老所言不虛,其中只有幾塊匾的文字隱約相同,一直到收藏了三千餘塊匾的時候,也只有十來塊匾遣詞造句算得上相似的。

二○○九年,重慶中醫少林堂整體遷入李子壩,這也讓劉光瑞親手創辦的兩個博物館有了新的歸屬。截至二○一九年,「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已收藏了三千二百餘塊不同時期的珍貴匾額。



收集就像尋寶

每一塊匾額都有故事

對劉光瑞而言,收集匾額的過程本身就是「尋寶」的過程,例如殘匾,也有其價值,他專門設置了一個區域來放置它們:「試想一下,它們曾經歷了怎樣的榮耀,又怎樣被遺棄,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抱著這樣的念頭,在三十多年裡,他持續地將三千多塊大小不一的匾額收攏於一處,讓每一塊匾額在這裡都找到了獨有的「歸屬感」,沒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這也賦予了藏品更多的考究價值。

在劉光瑞收集匾額的過程中,故事最為精采的是館內一批「名人匾」。

名人匾本由一位生活在上海熱愛中國近代史的日本人收藏,因妻子病逝,他想要帶這批名人匾回日本,被上海海關卡了下來。無奈之下,日本人只能把這批匾賣了,他希望這批匾能夠落在真正懂物也惜物的藏家手裡。

就這樣,名人匾先是落到一個湖北人手裡,又去到一個閬中文物商手中,最後,重慶璧山一個老闆打算拿下,定金都交了,「但貨運來時,他又吃不準真假,就叫我去看一下,我一去,趁他猶豫不決,就全要了。」

這批名人匾陣容豪華:有明末清初的大書家、大名士傅山,清代大書家何紹基,晚清名臣李鴻章等。

博物館的藏品中,除了名人匾,朝代最久遠的一塊匾額來自宋朝,其字體結尾以鳥為形、一筆一劃的結構和鳥型連貫構成「三星拱照」四個金色大字,採用鳥篆書寫並以木雕的形式呈現,金色的字體在深色的版面上顯得極其精采。劉光瑞稱,另一塊「品類儒林」的匾額,其人物龍鳳紋生漆價值頗高:刻有「錦繡騰輝」四個金字的匾,則出自明宣德年間,距今近六百年歷史,是用木中黃金——烏木製成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