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的說法,是從人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所提出建設性的見解。星雲大師弘法於五大洲,針對不同領域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皆能啟發世人之善言、善心、善行,並提供大眾現實人生問題的解決之道。
●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星雲大師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與「人」有關,人類可說是問題的製造者,要處理環保的問題,有賴於每一個人的自我覺醒。從居住環境的保護到自然生態、整個地球的保護,都屬於環保範圍。廣義而言,更包含了我們的語言、身體、觀念、思想等的心靈環保。
當前環保的問題有內在的心靈環保及外在的生態環保,心靈環保要靠大家淨化自己的貪、瞋、痴三毒;生態的環保,比方自然界的保育、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清潔、噪音的防止、垃圾的處理及輻射的防止等,則須靠大眾的力量來共同維護。
環保應從「心靈」做起,有慈悲的環保意識,世界就得救了。
●對流行病的看法
天災人禍,尤其瘟疫的流行,翻開歷史的長卷,時有記載。瘟疫等各種傳染病的流行,對有情世界來說,就是苦空無常的寫照,同時也印證佛教所說共業與不共業的問題。人生在世,不管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造作所成,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業,就是人的行為,包括身、口、意的造作。從古到今,由於眾生殺業的造作,瘟疫就會悄悄跟進。
因此,要想杜絕各種流行病的發生,重要就是淨化身心,只要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內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惡業,只要人人心中有佛法的慈悲智慧,自能得到好的果報,這就是所謂「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
●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卻有不少人想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要泯除自殺,我們要增加道德的觀念與勇氣,心中要有與眾人同體共生的想法,要想到問題的解決總有第一、第二、第三方案,何必把自殺想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呢?
一個人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親人的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師長等,你還沒有報恩,責任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所以想要自殺的人,應該要有責任感,要有勇氣來面對問題,要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千萬不要用自殺來逃避問題。
●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人生世間,不能不工作賺錢;要工作賺錢,才能生活。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無論以何種方法賺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合乎正當性。正當的財富,就是要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佛法雖然准許佛教徒經商開工廠、做各種事業,但是傷身害命、迷惑人性的事業是不准許的。所以八正道中有「正業」和「正命」兩種,就是說明做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從事正當的職業,過正當的生活,用正當的方法取得錢財。
●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嗎?站在我是一個宗教人士的立場,毋庸置疑的,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標,心中才有主。
信仰是道路,信仰是紀律,信仰是秩序;宗教代表真理、代表真善美。人到了苦難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為依歸,所以我們常說,宗教是苦難的救星。在世界上的各種宗教當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雖然彼此信仰的對象有別,但是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等,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畫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
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宗教之間應該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星雲大師認為,生活裡,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命運的產生,其實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現象。
三世循環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業」來貫穿,所以我們今生的命運好與壞,不是現世因緣才決定的結果,而是過去久遠以來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到了此生都能現前,都能發芽,都能生長,因此今生的幸與不幸,除了今生的行為因素以外,也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
命運就如世間事,都是有因有果;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因果報應,毫釐不差,而果報的好壞,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不由天神所賜。總之,佛教不講主宰,而講因緣,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自己就是主宰。
●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一般人經常會將佛教與素食畫上等號。對於學佛是否一定要吃素的疑問,星雲大師開示:「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確實比較接近道德,也可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耐力。」並表示:「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吃素的重點並不在於吃菜或吃肉,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
吃葷、吃素是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的人以葷食為主,有的人以素食為主,有的人葷、素不計,但是基於「不斷大悲種」的理念,佛教勸人不要殺生,即是為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
●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星雲大師本著「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教平等觀,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女眾地位的提升,在初建佛光山的時候,就訂定「兩序平等」的規矩,不管比丘、比丘尼,都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沒有誰優誰劣。
佛教主張「事理圓融」,不僅從事相上看,更要從理上來會。就世間的相上來說,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的差別;但是就理上來說,每個人的佛性都是平等一如。因此,講到「兩性平權」的問題,若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平等無二;唯有從佛教的精神,從佛陀的本懷來認識人權,來發揚平等的精神,才能為女性帶來平等的空間。
●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僧團也有健全的組織和完整的制度。佛門的管理,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管理的目的,則是為了使僧團能和合發展,俾令正法得以久住。
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總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要常常深入群眾,和大眾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及感情,才能發揮團隊的最大力量。
●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臨終關懷」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倫理、哲學、道德等各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
人在臨終時,特別關心死後的去處,因此佛教的淨土思想、三世輪迴、生命不死、因果業報等道理,此時都成為病人與家屬最佳的心靈救護。所以面對罹患重症、瀕臨死亡的病人,如何透過醫療和信仰,幫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夠活出「有品質的生命」,這才是臨終關懷的最大目標。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