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星雲大師
我所創辦的育幼院、養老院,在種種艱困的條件下都一一成立了。五十年來,我培育的兒童,已經成家立業的,至少八百對以上;在高雄佛光精舍、宜蘭仁愛之家的長者,原本是希望住到這裡,往生時有人為他們誦經,不意住下來後都活到百歲高壽,讓我有機會奉養他們幾十年。你說,這些還不值得歡喜嗎?
●傻勁成就 愚人節創福報
在政治的壓迫下,過去的電視台不准播放佛教節目,經過不斷的奮鬥,今天的台灣,不是成立很多的佛教電視台了嗎?以前民間禁止辦報,十六年前﹙2000年﹚,我特地選在4月1日愚人節創辦《人間福報》,我想:做一個難得糊塗的愚人,用一股傻勁成就美事,不會痛苦,還會另有一番喜悅。
幾十年前,政府限制私人興學,經過鍥而不捨地努力,現在台灣有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普門中學、均頭國中小學,均一國中小學,幾十所幼兒園,在海外有五十餘所的中華學校。也在美國洛杉磯、菲律賓馬尼拉、澳洲雪梨分別創辦西來大學、光明大學、南天大學。我們也有五十部雲水書車,在偏遠鄉間巡迴,推動閱讀運動。每天學子們快樂的朗朗書聲,遍布各地,怎不令人歡喜呢?
早期台灣的佛寺,只在節慶時才開門迎眾,政府還處處打壓佛教,對於民間社團的成立也多所限制。一甲子以來,我奔走呼籲,在海內外建立的寺院已不只二百座以上,國際佛光會數百萬會員遍布全球,熱心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每天光是信徒、會員,就不止千人、萬人,一起聚會用餐、談法辦道,我能不歡喜嗎?
經常有人問我,一生有過什麼困難?一時也答不上來。我向來抱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心態順其自然,所以還會有什麼困難呢?在九十歲的今天,我的一生應該可以用十二個字來表述,那就是: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
●信徒護法 是佛光山後盾
5月16日是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紀念日,我將此文發表於《聯合報》、《人間福報》,同時也在《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陸續刊載。借此機會,我要告訴萬千的信徒:謝謝你們,跟隨這麼一個傷殘的老僧,是你們給了我許多的好因好緣,希望你們也要與我共同歡喜。因為,憂患可以長養我們的身心,困難能夠增加我們的力量,而唯有喜悅,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寶藏。
轉眼間五十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支援佛光山的,不是印度佛教,不是共產黨,不是國民黨,而是佛光山許多默默奉獻的功德主們。由於你們不計較名位,或把小錢集合起來,廣結善緣;或以力量布施三寶,護法衛僧;或用智慧供養大眾,普及教化,共同成就了各種利生事業。實在說,你們這許多的信徒護法,才是佛光山最強大的後盾。
即使是外國人士、佛教之友或政黨人士,能夠給予一點助力,也都是好事,都值得感到歡喜,因為有了大家的共同付出,這世間才會更加美好。更何況我們既沒有貪贓枉法,也沒有私相授受;既沒有侵占國土,也沒有逃漏租稅,一切都是為了給人歡喜,為了公益,又有什麼罪過呢?
人間佛教的發展,就是要提倡「法喜禪悅」的人生。五十年來在佛光山,不只舉辦百次以上的三皈五戒典禮,百次以上的短期出家修道會,百次以上的各種大型會議,百次、千次以上的講經、隨堂開示、街頭佈教、座談、論壇,大家不都沐浴在佛法真理的喜悅之中嗎?我雖未收費,但是我並不因此而欠缺什麼,反而我愈付出愈快樂。
●百萬信眾 美好善緣喜悅
欣逢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也是我來到台灣的第六十八個年頭,在我九十歲殘年之際撰寫此文,向大家報告我的喜悅人生,與眾人分享我的快樂體驗,怎不讓我歡喜!好比我獲得輔仁大學、香港大學、澳洲格里菲斯等許多大學頒贈我十多個「榮譽博士」,又能做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幾十個大學的「榮譽教授」,對一個出生蘇北貧窮農家、從未讀過正式學校,而又童真出家的貧僧來說,還不夠為鄉里爭光嗎?
我的「一筆字」應邀在世界各地多處巡迴展出,例如在北京國家博物院、北京中國美術館及內地各省博物館等,前來觀賞指教者不計其數,甚至館方主動要求延期。我的字雖然不好,但我鼓勵他們「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慶幸自己還有一點慈悲心可以給人看,而大家也的確看到了我的心,這樣的互動,還不夠我喜悅嗎?
我一介貧僧,只因為全世界有幾百萬信徒,讓我像古代的知縣、知府一樣,走縣吃縣,走府吃府,無論到哪裡,都有飯吃,都有茶喝,都有車船代步。甚至過去那些參加過佛光山大專夏令營的學員們,在海內外已成為名醫,我有一點小病小痛,他們都為我免費治療。這許多美好的善緣,不也值得喜悅嗎?
每逢過年春節,那許多育幼院長大的院童,很歡喜的攜家帶眷,回山參加遊行;每逢節慶,當年宜蘭各地跟隨我學佛的青年們,如今已是白髮蒼蒼的長者,其中不乏大學教授、大企業家,也都欣然投入,與我們一起享受服務奉獻的法喜。古德說:「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每至周末,有上百名的老師、校長,到佛光山、到佛陀紀念館擔任義工,他們發心奉獻的行誼,不也是為台灣的教育界爭光嗎?
●信仰力量 心源生長快樂
我們鼓勵信徒在家中設置佛堂安頓身心,我們在社會各處、各級學校推動三好運動、書香社會,我們提倡在家義工擔任老師。甚至我們在世界各地道場普施臘八粥,分享佛陀成道的歡喜,又把發財車改裝成浴佛車,巡迴大街小巷,方便善男信女浴佛淨心。我們的雲水書車、雲水護智車,走遍偏遠鄉村,天涯海角;隨行的愛心媽媽講故事、海鷗叔叔變魔術,樂觀的司機不辭勞苦,慈悲的醫生、護士親切問診,接受的人身心歡喜,付出的人精神快樂。這不是最上的歡喜嗎?
我們帶領佛教歌詠隊、梵唄讚頌團,到國際知名音樂廳弘法演唱;我們也組織籃球、棒球、足球、體操、直排輪各類隊伍,到各處聯誼比賽。我們以藝文、體育帶動社會、淨化身心,增加佛教的人口,能不為此感到法喜充滿嗎?
許多外國人士、政府官員,參訪佛光山及佛陀紀念館之後,都說這裡的僧信大眾臉上的表情特別不同,大家都是滿面笑容,好像每天都過年一樣,為什麼?因為信仰的力量充實了我們的性靈,在我們的心源裡還怕不能生長快樂嗎?這許多喜悅,都是來自「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的實踐與體悟啊!這還不值得欣慰嗎?
●眾中之一 僧信互成淨土
我們沒有地域的觀念,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政治的歧見,沒有種族的隔閡,我們也不管來者是何黨何派,我們只想淨化人心。我們都是交流、奉獻,彼此融和。是信仰的人生,培養了大家的喜悅;是服務的人生,帶來了大家的快樂。
除了感謝憂患為伍、苦難臨身,鍛鍊我的勇氣與意志,病痛也讓我的人生有不同的體驗。我一生「與病為友」,無論大病、小病,彼此相安無事,不知不覺邁入了老年。多年來,曾經為我治病的醫師,有的是天主教徒、基督徒,都成為我的好朋友,讓我體會到即使生病,只要保持樂觀精進,到處都是歡喜的人間淨土。
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曾說:「我是眾中之一」,教示弟子們要「融入眾中」,我依此奉行,受益不盡。感謝我的信徒大眾,因為有大眾,就有教團;有大眾,就有成就;有大眾,就有規律;有大眾,就有喜悅。
各位尊敬的佛光人大眾,佛教需要你們,佛光山需要你們,我也需要你們,你們也需要佛光山。我們彼此需要,需要人間佛教,帶來信仰所昇華的喜悅與快樂啊!
發表於2016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