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有些人說,要改變對方很難,不如改變自己。當然,改變對方是不容易的事,因為多數人不喜歡被改變,除非真的為某事困擾不已,否則儘量避免要求對方改變。
經常的耳提面命,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做,終有一天不是被當成耳邊風,就是對方拂袖而去。因此,在要求對方改變之前,不妨問自己,這件事可以自我調適或改變嗎?設法自行感受一下此時內心所產生的排斥或阻力,就能體會被要求改變所面臨的壓力。
例如父母希望子女保持環境整潔的要求,對父母而言,常用的有三種方式。如有些父母會用強迫的方式,命令孩子立即將髒亂的房間整理好;或是孩子總是把垃圾亂丟在地上,父母用其人之道反制,將垃圾全移至孩子房間,讓他也承受滿是垃圾的不適等。這時,孩子也許妥協了,表面上如父母所願,卻心生怨懟。
也有父母的作法是隨便他,不斷幫他收拾,但是日子久了,孩子會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沒有反省、想要改變的意念,形成對方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第三種方式則是旁敲側擊,以不正面觸動對方的過失為原則,與對方溝通。可以運作的方式,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對方心情穩定時是最好的時間點,因為選在對方情緒不佳時,其自尊指數低,不論多麼的小心謹慎,對方仍然會啟動他的防衛機制,無法達成有效的對話。
在對方心情穩定時,可以先開口向對方表達欣賞之意,絕對不可一開始就以負面的言詞進行開場白,否則對方一定會察覺。接下來可以溫暖的言詞做表達,說明本意。
假設你不希望雙方在爭執事件時,對方大吼大叫,如果跟對方說:「我希望你生氣時,別對我大吼大叫。」這勢必啟動對方的警報系統和防衛系統。如果改成:「每當你提高音量時,我會很恐懼,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我對大的聲音很敏感,我真的希望可以和平的方式交談,讓我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自己處於弱勢,承擔部分的問題。
當人願意示弱時,多數人不會對示弱者一直進行攻擊,較願意讓自己的防衛機制卸除。有時我們會忽略了這些,而以迫不及待的方式力勸對方改變,結果是對方幾乎未採納這些好的建議,我們也因此歸責於對方「不想改變」。後來才發覺,一般人不希望別人告訴他們需要做哪些改變,即使知道這些是正確的,但仍會想反抗。
我在指導學生時,發現學生的作業進度沒有跟上,甚至沒有依照方法閱讀,導致作業不完整或完全交不出來時,自以為苦口婆心的告誡學生,以為學生應當可以體會,然而學生總是有很多的藉口,這使我感到挫折。於是我改變方式告訴學生:「你能在有限的時間,寫了這些內容,太不容易了,然而,當作業未能及時完成,我會擔心,這些方法是否對你有幫助?」當我如此表達時,情況改變了,學生會主動將一些閱讀心得和我分享,也能順利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