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之旅》 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

王仁湘 |2008.05.06
2321觀看次
字級

士欲措天下事,不能不以咬菜根者勉之。
 
古代知識分子提倡過淡泊的生活,除了認為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外,還覺得這是勵志養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孔子曾熱情稱讚他的弟子顏回以苦為樂的精神,說賢德的顏回,每餐一碗飯一瓢水就滿足了,住在一個破巷子裡,一般的人是忍受不了這種清苦的,可他卻能自得其樂。在那樣的環境中,鍛煉了意志,完善了品格,值得稱道。

春秋時代魯國人曹沫,就是那個自薦指揮長勺之戰的曹大夫,他有一句名言一直流傳到今天,叫做「肉食者鄙」,意思是說大肉吃多了的人腦袋壅塞,不如吃菜蔬的人聰明。可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又怎麼能培養起高尚的情操?

清代顧仲的《養小錄》甚至還說:「凡父母資稟清明,嗜欲恬淡者,生子必聰明壽考。」又把這觀點引入到遺傳學的領域,說不耽於飲食的父母,會生出聰明長壽的後代來,可能有些言重了。

不過,他們所講的道理,並不純是營養學上的。他們的意思是說,富足的生活容易使人產生惰性,不求進取,胸無大志,自然也就無所作為了。

明清人比較注意飲食養性的問題,甚至包括有些帝王在內:

《春明夢餘錄》說,明太祖朱元璋曾反對大祀齋日「宰犢為膳,以助精神」。按古禮規定,致齋三日,要宰三條牛犢為皇上改善御膳。朱皇帝覺得這太奢侈,不讓這樣做,還發表了「儉可以制欲,淡可以頤性」的議論,實屬難得。

那些提倡素食的人,更是強調「淡泊明志」的道理,如清末薛寶辰《素食說略》「例言」所云:「肉食者鄙,夫人而知之矣。鴻材碩德,未有不以淡泊明志者也。士欲措天下事,不能不以咬菜根者勉之。」

「咬菜根」是以淡泊勵志的代名詞,非常形象,與現在「堅苦奮鬥」,應屬同義。

咬菜根,還有更早的出典。明代人姚舜牧的《藥言》有云:「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同朝代自號「還初道人」的洪應明,專門研究過接人待物、修身養性的學問,撰成《菜根譚》一書。至今在中國大陸、台灣書店報攤仍可見此書的各種新舊版本,據說在日本也極為暢銷。

我們在他的書中,讀到下面的這些意思:在一日三餐中體驗人世間的味道,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功夫。那些富貴人家的子弟,常比不上孤寒之子可以抗節致忠,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常比不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獨理。原因何在?那些人是在肥肉厚酒中磨損了志向,而貧寒山野之人,是在淡泊生活中保全了全真的本性。他還說:

……麥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淡泊明,而節從肥甘喪矣。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和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

洪應明顯然是提倡以淡泊明志的,難怪他這書要以「菜根譚」為名了。

「菜根」之說,自然也不是明代人的發明,它本出北宋人汪革的名言。

汪革字「信民」,進士出身。因為不願與奸臣蔡京為伍,朝廷徵召不就,甘願在家裡做個平民。當時人呂本中《東菜呂祡薇師友雜誌》就引述了他咬菜根的高論,云:「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這話又寫作「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這個說法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吃得苦中苦……」的古訓來,但境界無疑要高得多,具有更積極的意義。

具有居貧經歷的人,心志的磨礪肯定會強於那些紈子弟,這也絕不是說,有吃有穿的人就一定不會成為英才。有錢人也有自己的理論,講求人要做得正,飯也要吃得好。王卓《今世說》卷八提到舊有相國堂聯:「放開肚皮吃飯,立定腳跟做人。」

或議首句不佳,徐野君曰:「彼小人常戚戚者,震雷常在匕箸間,那能放開肚皮吃飯?」

各有各的理論,這顯然是富有者的理論。有很多機會「放開肚皮吃飯」的人,要「立定腳跟做人」,可能比起咬菜根者要費些心力。

(台灣商務印書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