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西螺大橋通車後,交通運輸量逐年提升,也適時調整相關作業。例如,大橋總工程費計新台幣一千四百一十萬元,省政府撥款三百一十萬,其餘款項以美援基金墊付。為償還美援,大橋設收費站從一月二十九日起,收取汽機車、公車、軍車、警備車以及各式火車的通行費,譜下台灣橋梁最早收費機制,以償還美援貸款及強化公路建設。直至一九七七年,才廢除收取通行費的規定。
此外,西螺大橋串聯南北公路,繁榮地方產業,連結台糖鐵路網絡,也兼具強化南北平行預備線的國防功能。台糖鐵路串聯中南部火車客運,連結彰化溪湖、雲林虎尾與各地糖廠,讓原物料得以互通有無,大量產製砂糖、糖蜜、酒精等各種相關產品,並結合高雄港的輸運功能,開拓外銷市場。
只是,西螺大橋的橋面並不寬敞,鋪設的鐵軌不僅阻礙腳踏車、機車通行,還導致車禍頻起。一九六九年底,台糖停辦西螺至虎尾的火車客貨運輸,雲林縣政府呈請省政府拆除鐵軌;然省交通處考量西螺大橋是台糖鐵路南北平行預備線的重要孔道,在軍事輸運的考量下暫不拆除。直至一九七九年,台糖鐵路褪去國防功能,才決定拆除西螺大橋上的鐵軌,以維繫行車安全。
西螺大橋通車後,成為腳踏車、機車、汽車、貨車、公車往返的交通孔道,橋面常常車水馬龍;一九六○年代,更是許多中小學春假遠足的場域,學生在師長引領下來回走踏鐵橋,也有不少民眾攜家帶眷,徒步走過西螺大橋;不少紀念郵票、印花、愛國獎券與新台幣鈔券上,都印有大橋樣貌。然而在時間推移下,大橋外觀日漸改變,最顯著的莫過於橋梁長年飽受風吹日晒雨淋,原本灰綠色的橋身因剝落、鏽蝕,已是滿目瘡痍。經過省公路局勘查,一九八六年決定褪去大橋舊衣,改換紅色新妝。
台灣公路交通隨著經濟繁榮持續拓展,一九九○年代各式車輛快速增加,寬度僅七公尺多的西螺大橋,已無法容納龐大車流,中央政府於是決定在西螺大橋上游兩公里處打造新橋,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一九九四年新橋完工,命名為「溪州大橋」,取代了西螺大橋的交通功能。但佇立在濁水溪上的西螺大橋,卻並未因此走入歷史,在地方人士奔走之下,陸續修建人行道、提供民眾休閒場所,並且禁止大型車輛出入,以維繫行人與橋身的安全。
西螺大橋曾經是遠東最長的橋梁,肩負連結台灣公路與台糖鐵路網的使命,除了繁榮地方經濟,更兼具戰時軍事輸運的功能。二○一二年,改換新妝的西螺大橋獲得「全台灣公路八景」票選之首,成為雲林最負盛名的觀光景點之一,繼續展現它不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