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
大家讀《阿彌陀經》,都很熟悉這句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經文中的「少」字,可以理解為「稀少」,也可以理解為「缺少」,總之,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善根福德因緣是必要的,而且愈多愈好,極有助於如願往生;如果善根福德「稀少」或者「缺少」的話,則會成為往生的障礙與困難,所以厚植善根福德因緣,是淨土法門的重要修持項目。即使不求往生佛國淨土,值此世局紛亂之際,要想能夠安身立命,也必須要厚植善根福德因緣。
我在本專欄自二○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至九月十一日發表了〈如何「見好就收,瀟灑走一回」?〉系列文章,文中論及「淨土三要||信、願、行」之中「助修」的部分,談到淨土行者要「廣結善緣、力行三好」,以此厚植福德因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能夠厚植福德因緣?最為實際有效的方法,就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力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不過,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有關「力行三好」的內容,是放在「助修」的討論之中,一方面限於文章篇幅,無法全面深入論述,另一方面從系列文章的題目,看不出在文章裡面有「力行三好」的討論,因此也不太會引起大家的注意。
正值告別虎年之際,而世界局勢愈加詭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就以「行三好,迎新年」為題,具體深入討論「力行三好」來迎接兔年。我的新年願望是,無論世局如何變化,乃至如何惡化,都不影響我們「力行三好」,同時由衷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深入理解「行三好」的內涵,然後具體實踐「力行三好」,讓自己在詭譎多變的五濁惡世之中,仍然能夠安身立命,修學佛法不動搖,持續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
「行三好」的緣起
根據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三好一生》緒論所述,一九九八年四月,星雲大師在中正紀念堂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的法會上,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宣誓「三好運動」;二○○九年九月起,國際佛光會在總統府前舉行國定佛誕節活動的時候,總統馬英九先生也與星雲大師一起宣誓「行三好」。「三好」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簡單說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所謂的「三好運動」。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眾生的身、口、意容易造惡業。如身業:殺、盜、邪淫;如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意業:貪、瞋、愚痴、邪見,行三好就是讓身、口、意,不但不要造惡業,還要積極造善業。
「身、口、意」三業的持續影響力可以貫穿三世
佛陀開示我們三世因果、生死輪迴的道理,有情眾生累劫以來,因身、口、意三業的造作,種下了種種的善惡業因,招感了種種的善惡果報,不斷在六道輪迴中輾轉沉浮。到二十世紀的當代,已有許多學者與科學家,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探討生死輪迴的真實性。而輪迴的真實性恰恰說明了有情眾生「身、口、意」三業的影響力,不但有持續性,而且可貫穿三世,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
我曾在本專欄發表過兩篇文章:1.〈有關輪迴轉世的學術性研究報告〉(刊載於二○一一年七月十日),收錄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頁八三至八五,2.〈生死輪迴觀的現代探索與解讀〉(刊載自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一七年一月一日),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上冊,頁二六○至三一九,請各位讀者自行參閱。
此外,我先後於二○二二年三月十八日在台北普門寺,以及於二○二二年十二月三日在台北道場,以「輪迴的真實性可否經由科學方法證明」為題,對大眾演講,以運用科學探究方法的實證案例,諸如:質性研究、田野調查、個案訪查等等,來解說輪迴的真實性,是可以經由科學方法證明的。這兩場演講的視頻檔案,普門寺與台北道場都已經上傳到YouTube平台流通,各位讀者有興趣觀看的話,請自行上網蒐尋。
星雲大師開示我們:人的身、口、意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形成一種循環;而當這些善惡業的因緣成熟時,一切還得自作自受。因此,佛教早就昭示我們要行善,不但要諸惡莫作,還要眾善奉行,所以「三好」就是佛教的本意,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向上提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