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沙賓娜
外科手術的施行之前,有個步驟絕對缺不了的是麻醉,可以說,如果沒有麻醉,就沒有外科,原因當然是因為手術會引起疼痛,而麻醉則是讓身體的痛覺與知覺暫時消失,無痛的狀態下,外科醫師們才能「游刃有餘」。
無痛手術 任重道遠
以前麻醉病人的程序多由外科醫師一併執行,而經過百年的演進,麻醉學已成為專門的學科,因為麻醉劑量用量多寡以及技術的優劣,對於人體有著精密的影響,外科醫生通常要先與麻醉醫生會診評估後,才能決定病人適不適合動刀。據說,麻醉師的壓力非常大,因為需要手術中進行監測患者狀況,而同時在一起工作的麻醉師助理、護理師這些職業,則是已經是排名壓力最大職業的名列前茅。
現代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以麻醉藥物注射到靜脈的「靜脈麻醉」,還有利用麻醉氣體藥物讓病人吸入的「面罩式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如此是隨著血液循環或呼吸循環,使麻醉藥物的作用讓病人消除緊張、焦慮與疼痛,然後接受醫師的手術或檢查。「麻醉」且命名是在1846年,一位美國牙醫摩頓(William T. G. Morton)在醫院公開示範「乙醚吸入麻醉」成功之後正式被公認,而隨後醫界不斷找到新的麻醉藥劑和麻醉技術,目前麻醉專科已相當壯大,而且帶動外科醫術的不少重大突破,可說是貢獻良多。
不用麻藥 催眠助力
麻醉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像在東漢時代的華陀,就曾經發明現已失傳的醫學麻藥「麻沸散」用來手術及治病;其他也有土法煉鋼式的在手術時進行使用鴉片、曼陀羅花、大麻製品,讓人進入昏迷狀態,忘記疼痛。而西方早期也用過在手術前讓病人喝醉的方式,更有真實記載的是,19世紀有一德國心理學家、催眠術科學的奠基人Franz Friedrich Anton Mesmer,在外科手術前運用「催眠」麻醉病人,而且紅極一時,被歐洲不少知名醫師引用,而當時這樣的讓病人進入催眠狀態的手法並不尋常,後來則是被發揚光大成為潛意識療癒的催眠技術,因此最早的催眠術英文就是用他的名字mesmerism。如今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有一家醫院開刀房也變成催眠室,麻醉執業醫師就是催眠師,據說「讓手術過程宛如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