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淤泥效應隨處可見

文/凱斯.桑思汀 譯/林俊宏 |2022.12.18
4109觀看次
字級
圖/天下文化

文/凱斯.桑思汀 譯/林俊宏

凱斯.桑思汀是著名的行為科學專家,曾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合著《雜訊》,他在《淤泥效應》中點出淤泥效應在許多領域造成的無效率,以及這些無效率對個人、群體的影響,就像社會的慢性病,受害者有時候是企業,有時候是企業的員工或顧客,有時候是社會裡的弱勢群體,但是最終危害的是整體社會。本文分析何謂「淤泥效應」?



淤泥效應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以下舉幾個例子:

1.國家本來就為清寒學生準備一筆大學獎助學金,但他們如果想要取得補助,需要填寫一份表格,回答數十個問題,很多學生會發現有些問題很難回答,結果他們決定乾脆放棄申請。

2.消費者如果想投訴產品有缺陷,過程曠日費時,還得先詳細填寫產品最初購買的地點與使用方式。有些消費者沒把這些資訊放在手邊,也有些人擔心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於是,許多人最後決定還是算了。

3.如果筆記型電腦需要維修,消費者必須先致電客服預約,而且就算到了維修中心,常常也要等很久,甚至可能要花兩個小時。

4.有人請一位教授審查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但要完成審查,教授還得先到期刊網站註冊,可是整個註冊過程太過複雜,令人困惑。於是教授拒絕審查。

以上這些案例有些無關痛癢,但也有些茲事體大。這些案例的共通點都與淤泥效應有關,只要你曾想過要向公家機關申請某種執照或許可,肯定就會有這種經驗。然而,究竟「淤泥效應」這個詞包含哪些意義?

什麼是淤泥效應?

如果把淤泥效應理解成種種的阻力,讓人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這種概念我們就不會太陌生。很多淤泥效應與花時間等待有關;也有很多則是和各種呈報的負擔有關;還有很多淤泥效應則是得應付各種單調枯燥或重複的申請要求,包括要花時間在網路上,才能讓人得到賺錢的機會、取得醫療照護、找工作、申請簽證、申請許可,又或是拯救生命;還有很多則與交通旅程有關。

也有時候,淤泥效應是各種令人費解的行政負擔,像是要提供某些資訊、要找出究竟該聯絡誰、要知道到底該做些什麼事;還有時候,淤泥效應與各式各樣的批准流程有關,不只公部門十分熟悉(像是某份文件或提案得要有十個人都蓋章),私部門也不遑多讓(像是私立大學和醫院就有這種情形)。就連各種的培訓要求,像是針對醫師、護理師、機師、貨車司機、空服人員的要求,也可以算是淤泥效應的一種,雖然這要求顯然十分合理。

不限於官僚繁文縟節

淤泥效應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官僚的「繁文縟節」。像是投票要排隊,或是得要某個政府單位面試才能取得執照,雖然稱不上是繁文縟節,但已經算是踏進淤泥。

我們可以把淤泥效應看作經濟學上所謂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但交易成本種類繁多,有些並不屬於淤泥效應。舉例來說,律師費和仲介費常常算是交易成本的一種,但不能說是淤泥效應之一。伊麗莎白.艾門斯(Elizabeth  Emens)提出「日常瑣事」(admin)的重要概念,雖然這個概念能夠含括淤泥效應,但仍然有許多日常瑣事(例如家務勞動)並非屬於淤泥效應。

話雖如此,「淤泥效應」這個詞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也的確會留下許多未解的問題,但在我看來,實在不用太過斤斤計較。雖然我們不容易列出所有關於淤泥效應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只要放到情境脈絡裡來談,通常就能清楚判斷。為了不把事情搞得太複雜,我們在此先不論各種單純關於錢的考量。舉例來說,告訴消費者得付錢才能有保險、要參加健保就得先付申請費,或是得付選位費才能挑選班機座位,這些時候消費者大概也不會太高興,但這算不上是面對淤泥效應的問題。至於「禁令」本身,例如「公共場所禁菸」,也不屬於淤泥效應的領域。

至於政府的命令,則要看具體內容才能判斷。這裡是命令造成淤泥效應嗎?要是命令人民必須加入健保,就可能因為整個申請過程的種種麻煩(例如文書作業要求),而讓人民面臨淤泥效應。如果告訴人民,必須先經過一個麻煩到沒道理的過程,才能安排門診治療憂鬱或焦慮,這幾乎已經是要求他們跋涉走過淤泥了。而如果人民知道,得先填寫一份冗長的表格,還要經過面試,才能加入全球入境計畫(Global Entry program,這是美國一項優秀的計畫,能簡化入境通關流程到沒那麼繁瑣),他們也是在面對淤泥效應:現在面對一點淤泥效應,未來面對的淤泥效應就會更少。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淤泥效應:解開制度的束縛,重新找回組織執行力》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