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太史第」的飲食,在民國初年時獨領嶺南風騷,精典菜品極多,如「太史戈渣」、「太史蛇羹」、「太史田雞」等,皆膾炙人口。然而,據江孔殷(太史)孫女江獻珠的回憶,在一次聚會時,談及兒時往事,問及「太史第」最好吃的,「大家異口同聲大喊:荔枝菌!」
江家有個農場,名「江蘭齋農場」,位於番禺羅崗,內有大荔枝園,園內名種極多,如糯米糍、增城掛綠、妃子笑、亞娘鞋等。荔枝每年施肥,而且必用獸肥,經過春雨滋潤,受到陽光照暖,冒出一堆野菌。採菌必須及時,不能等它長高,且要往泥地下挖。僱用村姑採摘,一清早即採畢,立馬送往廣州。甫送達「太史第」,全家立時動員,清刮那荔枝菌,若未能即時處理,菌傘很快張開,一旦色澤由粉紅色變黑,便不能受用了。
上好量稀的荔枝菌,供江太史宴客,而在享用之時,「宜放湯,宜快炒,既嫩滑又清甜。」待菌柄長高了,且菌傘已張開,便用大火炸香,連同炸油儲存,供茹素的祖母們(江氏多妻妾,引江獻珠語),用來送粥下飯。又,炸過之菌味道香濃,質感特別且軟中帶韌;菌油具幽香,拌麵堪稱一絕,比起松菌之油,或恐平分秋色。
獻珠是大食家,幼年時因緣際會得嘗此一尤物,等到長大成年,就想知是何菌?學名究竟為何?經她遍查典籍,也曾按圖索驥,推定應為「糞鬼傘菌」,但是一直無法證實。
她的查證沒錯。此菌為擔子菌綱傘菌目黑傘科的其他屬食菌,細分有一百七十多種,其最著名者,乃又稱糞生鬼傘、堆肥鬼傘的糞鬼傘。另有瓦鱗鬼傘(長於糞壤、糞堆或朽壤之上)、毛鬼傘(長在草屋之頂)及家園鬼傘(每見於「垣墻下」、草地、朽木、園中等處)等品種,指不勝屈。
鬼傘菌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生命短促,保鮮期短。早在先秦時期,即有如此記載,如《莊子.逍遙遊》的「朝菌不知晦朔」和《列子‧湯問》的「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等。它如此朝生夕死,難怪有「日及」的說法,司馬彪在注疏《莊子》時,注明「朝菌」為:「大芝也,天陰生糞上,見日則死,一名日及。」日本人乾脆叫它「一夜茸」,倒也簡捷明快。至於採摘之時,宜在朝雨之際。此時之菌,出土未久,菌傘未張,幼嫩味美,收穫頗豐。唐僧貫休的詩句:「遠尋鷓鴣糞,拾得一團菌。」便拈出其中況味。
墨汁鬼菌專食菌蕾,一旦菌蓋完全張開,將會逐漸變黑,進而溶成墨汁狀滴落,隨著雨水沖刷流淌,尋找安身之處繁衍。由於「黑得像個鬼」,是以又叫墨水菌、鬼傘、鬼菌。
中國食用此菌,首載於《齊民要術》的「缹(煮)菌法」,寫得具體詳盡,謂:「菌,一名地雞。口未開,內外全白者佳;其口開裡黑者,臭不可食。其多取欲經冬者,收取,鹽汁洗去土,蒸令氣餾,下著屋北陰乾之。當時隨食者,取即湯渫(除)去腥氣,劈破,先細切蔥白,和麻油,蘇(指酥油)亦好。熬令香,復多劈蔥白,渾(混,摻合)豉、鹽、椒末,與菌俱下,缹之。」
古法以白配白,當屬佳構。今用榨菜末,加上好醬油、小蘑麻油和香醋涼拌之,爽滑利口,乃一道翠白相間的絕妙冷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