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妙語】一絲不掛 想入非非 |2022.12.04 語音朗讀 2974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國文化沒有佛教就沒有豐富多樣的語言文字,佛教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一絲不掛」這句成語竟源於佛教!有些成語人人會說,但真正含義卻不一定懂。事實上,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華文化,也可以這麼說,中華文化沒有佛教,就沒有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佛教文化在中國流傳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提起佛教文化,許多人覺得那是一個神祕的彼岸世界,與現實人生了不相關。但其實,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與佛教不可分離,中文璀璨光輝的成語之中,與佛教相關的條目也是數不勝數。以下是一些與佛教有關的絕妙成語!一絲不掛《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意思是釣魚的人雖然釣竿隨身,釣絲上卻空無一物。「一絲不掛」本是禪語,譬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牽掛,是一種的修持境界。又《五燈會元》卷十四:「僧問:『一絲不著時如何?』師曰:『合同船子並頭行。』」 意思是說,「一絲不著」便達到船子和尚超脫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詩偈云:「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釣竿折盡重栽竹,不計功程便得休。」宋代黃庭堅〈僧景宣相訪寄法王航禪師〉詩:「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比喻人雖活於世上,當無所牽掛,不為塵俗所牽累。又蘇軾〈贈虔州慈雲寺鑒老〉詩:「遍界難藏真薄相,一絲不掛且逢場。」然而,後世將釣絲轉為布絲,一絲不掛遂指赤身裸露。 佛家認為,內心的清淨、慈悲和虔誠,才是真供養。圖/123RF一瓣心香所謂「瓣香」,形似瓜瓣,上圓下方,內外條狀排列,瓣香略似心的形狀,謂之「一瓣心香」。禪寺開堂說法,往往先敬香給開山祖師,如《古尊宿語錄》卷十一慈明禪師語錄:「此日一會,不是小緣。將一瓣香為我元得禪師。且道:諸人還識無得禪師麼?」佛家認為,內心的清淨、慈悲和虔誠,是「真供養」,比形式上敬香更重要,故稱「心香」。後極言心中虔誠致敬為「一瓣心香」。如宋代王十朋〈行可生日〉:「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心香己敬焚。」又如清朝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次日,荷生仍來汾神廟,與心印共坐一車,一瓣心香,數行情淚。」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景德傳燈錄》載:「有一省郎,夢至碧巖下一老僧前,煙穗極微,云:『此是檀願結願,香煙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時劍南安撫退官;第二生,憲皇時西蜀書記;第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二折:「小生久聞老和尚清譽,欲來座下聽講,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清末民初作家曾樸《孽海花》第一二回:「賤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見愛,今日登寶地,真是三生有幸了!」則是形容極難得的好運氣。一知半解教外別傳的禪宗主張超越經驗的直接體證,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反對一味地依文解義,反對執著於瑣碎的「知解」,斥為「一知二解」。如唐靈祐《溈山警策》說:「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糞,比喻那些虛妄的「知解」。後人用「一知半解」時,則謂之所知甚少而理解膚淺。宋嚴羽說詩好用禪語,其《滄浪詩話‧詩辨》謂:「悟有淺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覽群書,熟聞母訓,始得一知半解。」皆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眾生根性各別,必須隨其根機,為彼說法,方能領解,各得其益。圖/慧昭法師隨機應變「隨機」一詞最早見於佛典,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的「隨機說法利眾生」;及《戒疏》卷一上:「適化無方,隨機隱顯」。「機」指眾生根機、根器、根性而言,以眾生根性各別,必須隨其根機,為彼說法,方能領解,各得其益。後多用於成語「隨機應變」,指隨著時機或情況的變化,靈活應付。如《西遊記》第十五回:「若到那無濟無主的時節,可以隨機應變,救得你急苦之災。」以及《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你兩個,只扮做家裡人模樣,到那裡,務要小心在意,隨機應變。」已與佛經原義有異。痴心妄想「痴心妄想」其實源自佛教,「痴」在佛教又稱「無明」,是「貪、瞋、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根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汙染之心,叫做「痴心」。《法苑珠林》卷九十云:「依邪見故,痴心增上。」「妄想」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如《楞嚴經》卷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後人以「痴心」為沉迷於情愛而不能自拔,猶言痴情,如俗語:痴心女子負心漢。「妄想」也泛指胡思亂想和不切實際的想法,如唐代白居易《強酒》詩:「若不坐禪銷妄想,即須行醉放狂歌。」又謂「痴心妄想」是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如《紅樓夢》第一一三回:「人生緣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頭時,大家都是痴心妄想。」想入非非此語源於佛經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定」,三界中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四天又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又名「有頂天」。如《楞嚴經》云:「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另據《俱舍頌疏》世間品三所說,此天據諸天之首,其中眾生定力深湛,已經沒有「粗想」,但也並非暗昧無想,還有「細想」,故稱「非想非非想天」。後人則將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稱為「想入非非」。例如,《官場現形記》第四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被誤用指不切實際的奇想,或不正當的邪思妄想,如:「這個人講話語意曖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 前一篇文章 【鎮館之寶】宋元木雕觀音 今在何方 下一篇文章 【南天瑰寶】大理丹青妙手梵像卷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9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妙佛樂】敦煌壁畫 不鼓自鳴【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