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微光】傾聽這座城市,也聽自己的聲音

文/金多誠 |2022.12.04
3657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台北聲音風景》 圖/大塊文化提供
圖/123RF

文/金多誠

書中每一篇文章,承載著寫作者或受訪者的個人生命記憶、台北城市的律動與時代的變遷,26位不同世代、不同領域、不同生命歷程的作者,他們獨特的角度與詮釋方式,巧妙地引著我們放下視覺觀察的慣性,張開耳朵啟動聽覺,重新與自以為熟悉的城市有了親密對話。







我發現懂得聆聽的人,多半都謙遜溫柔、樂於分享。他們的耳朵宛如敏感觸角,引領自身穿梭在這城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李明璁



近兩年選擇在台北城市南區近山的公寓頂樓加蓋靜居,沒有建築、沒有樹木遮蔽,入住是夏初,風聲、雨聲隔窗毫無間隙的入耳,除了外送員喊話,幾乎沒有其他人聲。深夜靜極,紙筆落地都是巨響,偶有蟲行過,彷彿都能數出蟲腳爬行的節奏。每天大約在凌晨三點半有鳥鳴聲滑破深黑夜幕,聲音厚實霸氣,沒有應和者,幾聲之後,又再把寂靜還給深夜……。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漸漸有了腳步聲、交談聲、汽機車聲、孩子笑語聲,連開關門的聲音都清脆起來,夜裡家家戶戶傳來的歡笑聲音頻愈來愈高。是防疫逐步解封,日常的氣息回來了!

至此才醒覺到,聲音就是日常聲息,然而,久居在台北城市的我,聽聲音大多只配合需求作功能性選擇,甚至戴上耳機隔絕城市交響樂。從此,練習放緩腳步與心緒,張開耳朵、打開心,把聆聽聲音納入日常。此時,有緣購得並細讀了《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台北聲音風景》, 對於這本書的統籌策畫人李明璁在〈編者言──耳朵與城市的戀人絮語〉中一段話,也就有了較深刻的體會:「當耳朵棲息且散步,我們便與這城市共通聲息,綿密對話,寫實又詩意的記憶,遂悄悄收納珍藏。」

進入記憶的幽境

《耳朵的棲息與散步》透過包括韓良露、吳柏蒼、顏訥、陳又津、楊富閔等19位作家的散文;范欽慧與阮安祖的2篇特別專訪;詹偉雄、葉宛青、黃威融、吳采頤、李明璁等5人選擇的25首「台北感」歌曲,譜成屬於台北這座城市獨有的樂章。

書中每一篇文章,承載著寫作者或受訪者的個人生命記憶、台北城市的律動與時代的變遷,26位不同世代、不同領域、不同生命歷程的作者,他們獨特的角度與詮釋方式,巧妙地引著我們放下視覺觀察的慣性,張開耳朵啟動聽覺,重新與自以為熟悉的城市有了親密對話。

閱讀這本書體驗了前所未有的奇妙與驚喜。展開書頁會不自覺就開始「聆聽」每一個篇章。雖然眼隨文走,心卻同時也滿載著聲音。過程中聲音伴隨著文字、故事伴隨著記憶,是寂靜也是喧嘩。閱讀這本書也像旅程,主題是以聆聽來探索這座城市的幽境與脈動,發現自己竟然是熟悉的甚少,很少留意、細究或未知的卻如此之多。

一向以來,我們都太習慣用視覺,理解或記憶我們生活城市的面貌,一旦想用聽覺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總是很容易就又回到用視覺的慣性。對此,范欽慧在書中強調聆聽其實是需要訓練的,她提出了一個練習的方法:「在馬路上,請你把眼睛閉上,數數看自己聽見幾部車子從你身邊經過?哪些聲音是即將消失的聲音?你有沒有辦法聽到聲音的內容?」我想這種以生活日常為場域的練習,真的是打開耳朵聆聽最好的開始。

善於聆聽的異地人

當耳朵漸漸打開聆聽世界之後,新鮮的、驚喜的發現會愈來愈多,奇妙的是,心卻愈來愈能靜下來。我想我們可以從書中提到的各種聲音,無論是極為日常的早市叫賣、垃圾回收、夜市喧囂、捷運站音景、深夜鳥鳴;眾聲喧嘩的電音趴、馬戲團、「地下社會」;四方匯聚的多語城市實境;充滿「台北感」的歌曲……,把自己變成一個異地人,以聽覺發現這座城市的未知、書寫專屬於自己的故事與記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