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政府內閣的組成,懷抱著最大的期待,因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未來全國最高行政機關的施政品質,除決定於政策與法律規範的良窳,更決定於閣員的學識、能力、經驗、人品、施政方向、人際關係與個人魅力。
日前新內閣公布第一波人事,可以看出馬英九給了閣揆劉兆玄相當的用人空間,與陳水扁時代一手獨攬的局面不同。首波人事,雖可看出劉兆玄謹慎的態度、實事求事的精神,卻給人一種舊瓶舊酒之感,固然從名單可知未來這些未來部會首長的人品與經驗足堪擔當大任,且能受人信賴,卻缺少新意。
接著劉兆玄宣布了第二波的內閣人事,稍可打破了國人對前一波名單的批評與失望,因為出現了幾位政壇新面孔。閣揆解釋做如此安排的理由是:組成一個由「資深老手」與「有潛力新手」共同努力為這個百廢待舉的局面開創新猷。
新內閣人事中,最為國人所關心的教育部長人選,已決定由現已退休的新聞傳播學者,前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出任。鄭瑞城是一位自由派的學者,他使政治大學從政治至上的黨校,脫胎換骨。有人擔心他沒有專業背景,除了擔任過大學校長之外,與教育界沒有淵源;若由另一面看,這可能正是他的優點,不沾染以往教育界的傳統舊習,也不背負阻礙教育進步的包袱。
由鄭瑞城出任教育部長的消息一經傳出後,學界、家長與教育團體,都表示深慶得人,並有許多期許。我們亦對於即將領導全國教育界的鄭部長提出幾點建議。
一、脫卻意識形態: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執政黨假「實踐台灣主體性政策和轉型正義之名,行意識形態治教育之實」,嚴重的阻礙了教育的發展,耽誤了一代人的前程,減損了國家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未來應以實踐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的目標。
二、前瞻設計未來:當前教育問題之棘手,其原因即在於過去只顧眼前,不顧未來,缺少前瞻性的眼光所致。今天一窩蜂的升學主義,小學關閉,中學減班,大學招不到學生,教師流浪覓職,形成人才浪費,都是未能對人口成長與教育需要的配置,做出準確預測的結果;應記取教訓,勿蹈覆轍。
三、重振人文精神:百年來由於我國之積弱不振,為求富國強兵,特別重視科學技術之發展,忽略了人文。無論在硬體建設上,資源分配上,經費支援上,莫不以科技為重。以致使國人缺少人文素養,輕忽倫理道德,只重私利不重公益,無法提升人民素質。
四、全面均衡發展:以往的教育過分重視高等教育,投入龐大資源,卻未能建立起一流大學。實則教育部主管國家全面教育事務,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應均衡發展,合理配置資源。社會教育是土壤,國民教育是種子,中等教育是根、莖、葉,高等教育是花果,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