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一綱一本」還是「一綱多本」?馬蕭辦公室舉辦教育座談,與會學生和家長大都贊成一綱一本,因為雖已多元入學,升學壓力卻很大,不斷考試及補習;但教改團體則堅持不能走回頭路,認為一綱一本會愈走愈窄,前教育部長楊朝祥也表示,從學理來看,一綱多本比較適合。
兩者出發點不同,但是否有可互相通融、概念融合部分,未來的教改檢討會可討論,但不能著重「非此即彼」的問題,否則會有盲點。
從前的英文課學一大堆文法,結果空有滿腹文法理論,見了外國人有幾人能開口,有幾人能閱讀英文報章?但大家可知道,現在的國文課也要學文法,現在的地理課本不但厚,學生要學一大堆零碎知識,還要像數學一樣「計算」潮汐時間,就算一綱一本,這樣的地理課本合格嗎?這其中的荒謬,不值討論。
其次是考試領導教學的問題,縱使教改實施多年,也完全沒有改善。看看台灣史課本,詳列平埔族分布地點,有那些「社」,學生得一個個背下來,因為考試要考,但這些記憶、背誦式的「資料」(不能算是知識),上網就能查到,在網路時代,記憶、背誦能力重要,還是訓練研究方法,學習蒐集、整合資料,撰寫報告重要?
從「一綱幾本」的討論可發現,教育問題也變成眾人習以為常的非此即彼「二分法思考」,有誰想過內容問題?這些問題不改,就算一綱一本、甚至「半本」,學生的壓力仍無法解決,在新政府的教育政策中,「一綱幾本」的問題實不必排入最優先順序,還是要以內容為重,否則無法期待教育出有思考、辯證能力的未來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