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鵲
小時候看香港武俠漫畫《風雲》,對三位人物以序數為姓,印象很深。三人本屬至交,終因姓氏恰巧對應武學高低而交惡。姓氏、功夫都敬陪末座的那位,樂天知足,尚且無妨,姓氏和功夫同列「第二」的,難免要與「第一」爭雄。
我原以為這類姓氏純屬虛構,後來才曉得確有其姓。《後漢書‧第五鍾離宋寒列傳》開篇有位「第五倫」,「(祖上為)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說得詳細點便是,先秦時的齊國田氏各族於西漢初始,按朝廷政令遷至關中,又由於族人頗眾,遂依遷徙順序改姓。這一改,就改出了從「第一」到「第八」等姓氏。千載之後、寶島之上,據內政部調查,姓氏為「第五」的有七人,真真屈指可數。
東漢的第五倫,字伯魚。姓與名連讀,教人想起朋友之義;單看字,又遙指孔子哲嗣。《後漢書》說他年少時「介然有義行」,盜賊進犯,族人鄉親皆來依附,他指揮眾人築壁壘抗賊,並騎馬引弓上陣,力退盜寇。然而《三國志‧武帝紀》卻記載,曹操曾以他為例,說是「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此等毆打岳父的流言,亦見於《後漢書》:皇帝召見第五倫,拿這傳聞打趣,問他箇中原委,他只好多費口舌解釋,所娶女子早已失怙。
還有件事,也能看出第五倫的耿介性情。有人問他是否有私心,他舉了兩個例子回應:一是某人相贈千里馬,他不僅推辭,日後推舉賢能更未用過此人,但終究沒忘記這件事。又,哥哥的兒子經常生病,他雖說一晚探望數次,回房仍可安眠;換作自己的兒子得病,縱然不加探看,整晚總睡不安穩。「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第五先生實在耿直得迂腐,迂腐得可愛。其實真要徹底斷絕私心,反倒不近人情,弄不好就成了蘇洵所謂:「鮮不為大奸慝。」
港漫以「第一」、「第二」、「第三」作人物姓氏,也許只是湊巧,本土霹靂布袋戲倒是照搬《百家姓》,取「第五」為複姓、「言福」為名。這位第五小哥出身異族,言語足補造化,既能造福,又能降禍。如此名姓,又有古風,又切合人物設定,徐國能先生在文章裡提過「霹靂布袋戲的對白,充斥著古典的語彙,詩詞歌賦古文齊發」。其實不僅對白,就連角色姓名都可見古典的轉化,堪稱通俗劇種中的異數。
不管是無心暗合或特意援用,當代娛樂媒介時而流露的古雅情調,總讓我對人文歷史的綿延有信心:儘管細薄如縷,始終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