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原來XX是這樣被發明的:貨幣篇》。圖/台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圖/123RF
文/丹尼斯‧古斯萊本
在今日,「比特幣」等網際網路加密貨幣的交易已經愈來愈普及,一般商店也支援電子支付,結帳時感應一下就好,所以實體貨幣愈來愈少人用了。然而它在西元前7世紀誕生時,世界竟為之風雲變色。
貨幣先導 商業崛起
史上最早的錢幣,是小亞細亞的利底亞王國,在墨納得王朝開國君主吉戈(Gyges),與後代君主阿呂亞泰斯二世(Alyatte II)的倡議之下發行的,上面印有王家徽章(獅子),後來流傳到薩第斯(Sardis)並被後人發現。著名的克羅伊斯(Cresus,阿呂亞泰斯二世之子)繼任後(在位期間:西元前561到前546年),他們的錢幣是以該國產的天然金銀合金(琥珀金)鑄成,當年的主要礦脈帕克托爾河(Pactole)現在也是家喻戶曉,一面是王朝的印記,另一面則是面額,表示錢幣的重量或合金的保證價值。這種制度很快就遍及整個希臘世界,甚至是中東地區。
易攜易用 順利交易
這跟以物易物或以其他小型物品代替貨幣(例如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用的青銅環、中國用的貝殼)的交易相比,到底哪裡進步?錢幣當然更容易用!因為攜帶起來方便,使得重大交易更容易進行;當商品價值太高,或買賣兩方無法當場提出對方感興趣的金額或商品時,以物易物的方便性會大幅受限。另外,實體貨幣度量起來很方便,金額可大可小,所以不管是廉價還是貴重商品都能交易;而以物易物就沒這麼方便了,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隨便分割拿來換價值較低的東西(工具或動物總不能拿來分割吧),當兩樣物品性質完全不同時,也很難找到一定的價值標準來交易。
然而,要使交易系統順利成立,關鍵在於發行機構必須為錢幣價值提供保證,因為這些交易是建立在,使用者對發行錢幣的王國或城市的信任下。現代貨幣系統必須要先贏得使用者的信心,才能以此為基礎繼續發行單純證明收取金額價值的非貴重貨幣(紙幣、電子貨幣):這樣以後就不用跳進帕克托爾河裡撈金子了!
文字內容節錄自《原來XX是這樣被發明的:貨幣篇》,台灣商務印書館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