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陸資在內的外資來台投資是好事,中國大陸地產商來台考察原是樁美事,但因媒體過度渲染他們來台「炒樓」,引發他們抗議,而且好像他們成了台灣的「經濟救星」,就未免太扯了。
現階段對陸資來台仍有規範,如果過度高估,無疑是一廂情願。或許是媒體染上「馬上就好」流行症,把這個地產考察團,炒成好像他們一來,便能「點石成金」,使台灣不動產市場「馬上就好」,如此不顧公信力的炒作,就連領隊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都感到不好意思,直說來台是「探詢地產」情形。
換言之,地產買賣的八字都還沒一撇,媒體就荒腔走板炒作,是欠缺專業素養的表現。
所謂在商言商,談生意須先互惠,始有合作可能,兩岸還須有對等的配套措施,譬如大陸外匯管制很嚴,如何使地產大亨能輸出資金,就是關鍵。
而台灣對陸資來台的相關配套政策,包括檢附資金來源證明的規定、投資案的審議作業流程,及金融單位融資的貸款上限等問題,均還沒有明確規範;再者,如何避免本地的房價哄抬,讓年輕族群和中低收入者買不起房子,及研擬防範供需失衡的辦法等,都須有周延的準備,並非「馬上」可拍板定案。
顯然這次媒體的炒作,已違背守望、教育的傳播職責,只讓閱聽大眾看了一齣「阿拉丁神燈」的荒唐戲碼。
呂一銘(台北市/前財經時報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