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日前宣布成立「自然為本解方中心」,協助政府及企業尋找新的減碳、淨零方案,以有效達成「二○五○淨零」的目標。
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定義,「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意為:在有效、調適應對社會挑戰的同時,又能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效益,是為永續管理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行動。若以因應氣候變遷、降低碳排為目標來說,就是透過與自然生態系合作,達到氣候調適與生態保育等目標,其中關鍵就是碳匯(carbon sink)。
碳匯就像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倉庫」,經過碳抵換機制,碳匯能夠轉變為碳權,碳權交易是淨零的途徑之一,可想而知,碳匯愈多可以抵銷的碳排量就愈多。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生態管理,增加碳匯,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自然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而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為森林、海洋、土壤,其所吸收和儲存的碳匯分別稱為「綠碳」、「藍碳」和「黃碳」;這是大自然減碳的三大法寶。
我官方雖訂有「二○五○淨零」目標,但因為能源政策的關係,台灣發電大量仰賴石化燃料,降低碳排的挑戰非常大。
不過,國土面積有大量森林覆蓋且四面環海的台灣,卻具備了發展三大碳匯的先天優勢,只是過去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非常不足。
國發會在今年提出的《台灣二○五○淨零轉型的十二項關鍵戰略》中,第九項就與NbS的自然碳匯有關,只是相關配套措施並不完善,甚至政府部門和企業還不斷斲傷碳匯的資源,例如砍伐森林、農地種電等,對綠碳和黃碳造成影響。
綠碳的生成與樹木有關。當樹木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把空氣中四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一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裡,專家計算,一棵樹一生中大約可以吸收九百公斤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
藍碳則是海洋碳匯,因為碳能夠以不同的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裡面;黃碳是土壤碳匯,各種土壤中包含的碳都可以稱之為黃碳,黃碳與改善農地管理和肥料技術進步關係密切。
雖然根據專家的估算,目前藍碳儲存二氧化碳的總量最高,但是因技術和政治等因素考量,現行的自然碳匯以綠碳和黃碳為主。
不過,紅樹林、鹽沼等近年來成為受到高度重視的藍碳倉庫,台灣西部沿海地帶擁有豐富的紅樹林,因此,積極保育紅樹林也是台灣發展藍碳的重要工作。
儘管台灣主要的產業早已從農業轉為工業,但根據林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的森林面積有二百一十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百分之五十九,具有非常好的綠碳發展潛力。政府應進行可持續性管理森林和造林來增加森林面積,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也創造更多綠碳。
國際間早已認定,NbS所產生的碳權是品質最高的權來源,不過,國人對NbS的認識仍有待提升,因此「自然為本解方中心」的成立,不但可以強化NbS的教育和積極建立NbS減碳觀念,形成政策,也可協助企業建立與NbS相關的財務揭露、進行供應鏈的自然風險與管理等,在透過碳匯交易的過程中,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環境與提高工作品質,並協助促進台灣實現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