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級生懷舊 倉庫廢品變搶手貨 尋共同回憶 卡帶再掀風潮

編譯/韋士塔 |2022.10.29
2888觀看次
字級
卡匣式錄音帶原已沒落,但近來再次受到歡迎。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卡匣式錄音帶(卡帶)及隨身聽,是許多5、6年級生的回憶;但隨著光碟(CD)及更輕巧的數位音樂播放軟體問世,卡帶的光環迅速消退,如今只能在倉庫角落與軟式磁碟、旋轉撥號電話、體積龐大的映像管(CRT)電視一起蒙塵,命運與黑膠唱片非常類似。然而,正如同懷舊風潮帶動黑膠唱片再度興起,近來也開始出現卡帶復甦的趨勢。

卡帶最初是在1960年代出現,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發團隊,在產品研發主管歐騰斯(Lou Ottens)帶領下,開發出可攜式錄音機,並在1963年柏林廣播電子展正式發表卡匣式錄音帶,讓人們收聽音樂的方式產生重大轉變。卡帶能夠儲存聲音,問世之後也大受歡迎,據統計,從全盛時間到沒落,全世界卡帶銷售量達1000億卷。

對許多人來說,卡帶是他們年少時聆聽音樂、錄製重要訊息的重要工具。分享各自收集的流行音樂,或是以鉛筆捲回鬆脫的磁帶,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當前,串流影音大行其道,數位音樂的的便捷性、即時性,讓這種型態的音樂收聽模式成為主流。不過,就如同黑膠唱片、CD一樣,卡匣式錄音帶也開始出現忠實的支持者,尤其是在日本。此外,在澳洲、英國及美國,卡匣式錄音帶的銷量也正在上升;助長這股風潮的,可能是一些知名歌手發行卡帶專輯,例如:女神卡卡(Lady Gaga)。

英國學者泰勒(Iain Taylor)表示,卡帶再度吸引粉絲的原因,是「人們對音樂的享受,以及圍繞這種享受的文化儀式感;這是種複雜而深刻的事物,涉及的不只是音質」。

泰勒表示,卡帶挑戰了數位化趨勢,因為它是實體產品,能實際收集、持有及互動。卡帶也提供粉絲表達支持的具體方式,並在流行文化中保留了浪漫的地位,象徵著分享及互動的快樂。

隨著卡帶興起,一些絕版的錄音帶作品已在拍賣網站上以天價賣出;一名賣家表示:「我在倉庫找到數十年前的卡帶,沒想到這些原本準備丟棄的東西非常搶手,有如寶藏。」

同時,老式播放器的價格也開始飆漲。知名的隨身聽品牌Sony在1979年推出的Walkman TPS-L2,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可攜式音樂設備。當年,這款隨身聽的售價是3萬3000日圓(約新台幣7200元),如今二手市場上,狀況良好的產品售價高達10萬日圓。

專門銷售二手產品的BuySell科技公司表示,有些老式播放器的價格,已漲至10年前的5倍。10年前,堪用狀態的隨身聽售價約為1~2萬日元(約新台幣2100~4300元),目前已漲至10萬日圓(約新台幣2.1萬元),「很多粉絲喜歡卡帶的感覺,就連故障的產品,也能賣到3萬日圓(約新台幣6500元)」。一名收藏者則說:「我是在1990年代聽著卡帶的音樂成長的,這種懷舊感讓我著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