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歡過年。過年對於我華裔錦冑是最快樂的了;只有這幾天,可以光明正大的又吃、又喝、又玩、又樂,什麼事也不作!
現在,我們說的「年」,這是周朝以後的話。商朝叫一「祀」,夏朝叫一「歲」,堯舜的時候叫一「載」。因而,我們現叫「過年」,也是周朝以後的事情,商朝把過年叫「過祀」,堯舜的時候叫「過載」。諸位不信,有書為證。
《爾雅》上說:「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書經.堯典》上有:「帝(姬放勳)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
如今,我們有時候不說三年,也文謅謅地說「三載」,「雨夾雪體」,半文半白的,書簡中經常用到。
夏叫「歲」,也是事實。
《書經.胤征》上說:
「每歲孟春,道人以鐸徇於路。」
我們如今過一年,仍然說長一歲,大年三十叫「歲除」,農曆十二月,如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那天晚上也要「辭歲」的。
商朝叫「祀」,的確相當特別。
《書經.洪範》記載商朝人說:「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箕子是殷宗室,姓于,封于箕。殷紂時(西元前一一七四年至一一一二年)為太師,孔子稱為三仁之一,是一位大賢人,殷紂滅亡後,去朝鮮建國,如今北韓平壤就有一座巍峨的箕子碑。
《書經.伊訓》上有:「惟元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于先生。」
《書經.太甲》上有:「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故董作賓先生發現的甲骨文,其記年的方法,也是用「祀」,乃是鐵證。
無論叫「年」,叫「載」,叫「歲」,叫「祀」,都是一個來源,乃是因農業一年一次大收穫而來。過年是大豐收後的大慶祝儀式。
為什麼叫「載」呢?載就是一車一車的往家裡送糧食。接著便要過年了。所以《說文解字》上說:「載,乘也,從車。」《易經》上也有:「大車以戴。」
根據《周禮》的記載,收賦稅的官叫「載師」。古時候,賦稅徵收實物,當然是在農作物收穫之後。
因農業大收穫一次定為一年,大致雖然不差,卻並不十分正確,於是我們的老祖宗又發現一個精密的計年方法,是利用天上的一個最大的行星?酖?酖「歲星」,也就是「木星」,繞太陽的周期來計算,它十二年繞太陽一周,每年移動一宮,看歲星的移動,決定一年,這個算法比依農業收穫準多了。因此,一年也就由「一載」改叫「一歲」了。
《說文解字》上說:「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
《爾雅.郭注》有謂:「四時一終曰歲,取歲星行一次也。」
《爾雅疏》上則說:「按律曆志分二十八宿,為十二次,歲星十二歲兩周天,是年行一次也。」
有了歲星作為「年」的標準,我們中國才有正確的曆,閏月也開始了。
《史記.曆書》上說:
「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正閏餘。」
不過,這歲,仍然和農業收穫關聯著。譬如《左傳」(哀公十六年)上有:「國人望君,如望歲也。」(杜注:「歲,年穀也。」)
《孟子》上也有:「樂歲粒米狼戾……富歲子弟多賴。」
至於商代把「年」叫「祀」,乃是農業收穫後的慶祝式,兼報恩祭祀大典,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對於他們把糧食拉到家裡,是要感謝土神、穀神和列祖列宗的。
「年」是周代的習俗,因為周從后稷教民稼穡以來,乃完全以農立國。
新年新希望,一切在生,一切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