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問題二(續):
上次進入到劉葆光居士的第二個提問,其中包含了三個相互密切關聯的子題,簡要敍述如下:1.經典裡有教導我們如何好走的方法嗎?2.經典裡有開示如何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安詳往生的修行方法嗎?3.如何才能夠好死,而且不會痛苦地往生呢?這三個子題其實可以總合為一個問題,也可以在經典中一併找到解答。在上次的文中,我引述了《阿彌陀經》以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部分經文,很明白地解答上面的問題。接下來摘要引述《佛說無量壽經》的經文如下: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上述經文中的「三輩」即是「上輩、中輩、下輩」,也就是「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的意思,經文中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上輩生的眾生在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會出現在他面前,他就跟隨佛陀往生到佛國淨土,然後就在七寶蓮華中自然化生。中輩生的眾生在臨終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與諸大眾出現在那人面前,他就跟隨化佛往生到佛國淨土。下輩生的眾生在臨終時,會夢見無量壽佛,也得以往生佛國淨土。不論是上輩、中輩或是下輩往生者,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至心願生彼國」以及「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差別在於所作功德的大小。
在《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有關十方眾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在臨命終時的往生情況,於第十四觀「上輩生想」、第十五觀「中輩生想」、第十六觀「下輩生想」中,將「上、中、下」三輩細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我將這一部分的經文,摘要節錄如下:
上品上生者,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中生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上品下生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并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中品上生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下生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限於篇幅的關係,有關「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經文,留到下周再引述,然後再解析其中的意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