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吳爾夫
圖/林一平
圖一: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每次到北投,都是公務,事情結束,即匆匆離去。總算得一次閒暇,和太太及友人,放慢腳步,走進了北投公園。本想逛溫泉博物館,卻因新冠疫情閉館,就進入了隔壁的圖書館(圖一)。
這是台灣首座的綠建築圖書館,有相當的創意。在館內閒逛時,心血來潮,在電腦前查詢九歌出版社為我發行的三本書是否有收錄在圖書館。我發現我的書被歸類於現代文學,頗為惶恐,因為我實在是文學的門外漢。我的書有的被借走,有的躺在書架乖乖休息。腦中忽然閃過英國著名作家吳爾夫(Virginia Woolf ; 1882 –1941;圖二)的說法。
吳爾夫致力於寫作,認為書籍是靈魂的鏡子。她說,只要寫你想寫的東西,無論你寫了一輩子還是只持續數小時,都是生命中重要的過程。她也一直探索他人的靈魂,在街頭巷尾尋找二手書,說它們是無家可歸的野書(wild books),成群結隊聚集在一起,擁有被圖書館馴化的書本所缺乏的魅力。我心中莞爾──我的書是被圖書館馴化的書本。
看著吳爾夫的照片,我總感覺她帶著悲傷、遙遠的抑鬱表情,她最終在1941年自殺。
吳爾夫對性別的信念,遠遠地領先她的時代,對二十世紀的文學和女權主義有巨大的影響。她在政治、戰爭和愛情等不同主題表現出無盡的智慧。吳爾夫及伍德哈爾(Victoria Woodhull;1838─1927)是我最喜愛的女權主義者。
離開圖書館,沿北投公園的小徑散步,意外發現園區內有座充滿詩意的文學步道。平行於步道,距離不遠處即是喧鬧的街道,而文學步道卻呈現出另一個寧靜的世界。我想著吳爾夫的話:「無論以何種方式,我希望你擁有足夠的錢來旅行和放空,思考世界的未來或過去,夢想著書本在街角徘徊,讓思路深入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