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都市降溫4對策

文/林子平 |2022.10.16
3156觀看次
字級
都市高溫的現象,其實和都市塞車十分相像。圖/123RF
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節能少排熱,就能讓都市降溫。圖/商周出版提供
《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獴、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林子平

生活在都市中,對於開車或騎車的民眾而言,行車安全便捷又順暢是重要的一環,塞車實在令人難以忍受。而對於步行的民眾,人行道的安全與平整早已是基本要求,但也期待炎炎夏日時,走起路來微風拂面、涼爽舒適。不過,對於都市步行的涼適期待,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

有一回去台北出差,沿路都承受著高溫的衝擊。被太陽晒到發燙的路面,釋放出令人暈眩的熱氣;家家戶戶緊閉門窗,冷氣全力運轉,持續排出熱氣;建築物緊密排列、棟距狹窄,大概連小鳥都要側身才能從縫隙飛過去,吹到面前的涼風,似乎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求。

巧的是,這天是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正是台北氣象站設站一百二十四年以來最高溫的一天,達到三十九點七度,我算躬逢其盛,體驗到有史以來的台北最高溫。

都市高溫的現象,其實和都市塞車十分相像,只要把熱量想成車輛,就可以輕鬆了解都市高溫的原因。市區會塞車的原因,除了平時就有不少本地車輛之外,還有各種活動舉辦時外地湧進來的車輛。太陽輻射熱,就像是市區內原有市民通勤及活動的車輛,依時段規律地進入都市之中。空調排放熱,則像節慶、假日多出來的觀光客車輛,不定時地往都市街道流竄。

這兩種熱量,會排到哪裡,又躲在何處呢?

第一種是排入空氣之中,就像車子直接開到路上,空調的排熱就屬於這一種,它會馬上造成氣溫升高,讓你最有感。第二種是躲在構造物中,就像車子停在立體、平面、地下室停車場,太陽輻射熱就是利用這種方式,將熱量蓄積在建築物、道路、鋪面等構造物之內。千萬別小看這種熱量蓄積的方式,熱量會慢慢累積在構造物中,使構造物的表面溫度緩緩上升。如果你不靠近伸手摸它,很難感受到表面溫度已經高得離譜。這些累積的熱量會在太陽下山後持續釋放到空氣中,以致都市的氣溫始終居高不下。

室內舒適 預約要提早

在市區塞車的當下,可以進行交通指揮、燈號管制、狀況排除,快速疏解塞車的問題。不過,都市高溫就沒辦法像倒入一桶冰水般馬上見效,就像室內的熱舒適性一樣,我們也得提早預約——而且要更早。

第一個對策,是增綠再留藍。綠地、水域是都市降溫的根本之道,因為我們居住的城市在數千年前,都是自然的綠地及水域。當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透過葉片蒸散水分,土壤及水域也能蒸發水分,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利用潛熱傳遞方式,帶走環境的熱量。

第二個對策,是讓路給風走。風是加速都市散熱的利器。我們要保全自然風廊,從郊區引入涼爽氣流到都市,也要規畫都市風廊,避免密集的建築物阻擋了氣流,讓氣流暢行無阻,這樣才能確保民眾享有風權。

第三個對策,是遮蔭供人行。遮蔭是確保舒適的最後防線,枝葉茂密的開展喬木,或是輕量化的遮蔽設施,就像一把傘,幫都市阻擋了太陽輻射,創造大量的陰影。除了使用自然植栽遮蔭之外,也可以採用騎樓、迴廊、頂棚等人工遮蔽設施。不但能讓日間行走舒適,也能減少夜間地面輻射熱,緩和夜間都市高溫化問題。

第四個對策,是節能少排熱。建築節能是減緩都市高溫惡化的解方。首先要確保室內舒適性,做好隔熱、遮陽、通風的設計,並提高空調效率,選用高效能的冷氣。使用者行為調適也很重要,除了將空調的溫度設定提高,也可以改變活動時間、調整衣著方式。

(摘自《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獴、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林子平

國際知名的熱舒適與都市熱島專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兼任成大規畫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前作《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曾獲2021年度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他也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台灣建築學會「優秀青年建築獎」、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教學優良獎」,在研究、實務、教學上均獲高度肯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